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特别奖】难忘山东省立八中

2014-4-18 18: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19| 评论: 2|原作者: 宋汝芬

摘要: 1934年,我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中学(后来改名为省立烟台中学),本来想一心埋头读书,但母校使我走出了狭小的天地,使我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绝对分不开的。母校对我的哺育,令我终生难忘。1931年日寇 ...

宋汝芬

       1934年,我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中学(后来改名为省立烟台中学),本来想一心埋头读书,但母校使我走出了狭小的天地,使我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绝对分不开的。母校对我的哺育,令我终生难忘。

1931年日寇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后,紧接着发动了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开展了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山东省立第八中学也发动了抗日爱国的罢课运动。

当时烟台市只有七个中学,省立八中是最进步的,罢课运动的声势最浩大。八中罢课运动声势大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校的领导比较进步。校长张默生先生是一名学者,他思想进步,同情支持罢课运动,聘请了不少进步的教员。1937年初国民党政府把他免职以后,他回到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在省立八中进步活动的教育下,我成为了一名积极分子,在同学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但因我思想水平低,只是做些摇旗呐喊的活动。罢课运动开始后,为了抵制少数落后分子继续上课的要求,我们把全校的玻璃窗全打碎了。我手持童子军军棍,是打碎玻璃窗的干将。大礼堂的窗户比较高,我们就抛石子把玻璃敲碎。

当时的高中学生中有许多思想进步的同学,我记得有吕其恩、吕其惠、柳运光、韩蠡和老徐(可惜把他的全名忘了)。他们满怀悲愤地向同学们演说:“祖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一定要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主义。”这场运动给我的教育十分深刻,奠定了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1958年我随北京市委领导去黑龙江时,遇到了吕其恩,他当时是哈尔滨市委书记,他虽然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提起当年罢课的情景,十分高兴;柳运光全国解放后曾任山东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后来任东北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30年前有一次我到北京的红学研究所参观,没想到竟然遇到了韩蠡;1949年我到北京市外三区工作时,才知道公安分局局长慕丰韵也是八中的学生,他比我大两岁,但比我小一届。最遗憾的是,当年与我很密切的老徐同志我一直没找到。1937年他离开八中时,曾对我说,你年纪太小(当时我15岁),以后我们再来找你。可是后来一直毫无音讯。三年以后,我在北平找到了地下党组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虽然离开母校已经70多年了,但在母校的三年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宋汝棼,1922年2月生于山东烟台,1940年在北平育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地下党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1945年8月任北平市委大学工作组成员,1947年任北平学委大学委员会委员。1949年北京解放后长期在北京市任职。1982年调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任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七届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忘忧 2014-8-2 14:53
据我所知:解放后的济宁二中的原址是当年的省立七中;与在烟台的省立八中应是并列的;都有一批思想进步的师生,走向革命。1937年,我只有12周岁,刚上小学五年级。
引用 秦继昌 2014-5-8 14:53
光荣历史、代代相传!

查看全部评论(2)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