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沈志华:有钱又有病的历史学家

2014-4-16 17:0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918| 评论: 1|原作者: 刘晋锋|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沈志华,在冷战史研究上,是个蜚声国际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他的成功,为人津津乐道。他的经历,又让人慨叹:进监狱,离婚,发大财……等等事情无一不在扭转着他的人生轨迹。沈志华的父亲在1937年就投身延安参加革 ...

沈志华,在冷战史研究上,是个蜚声国际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他的成功,为人津津乐道。他的经历,又让人慨叹:进监狱,离婚,发大财……等等事情无一不在扭转着他的人生轨迹。

沈志华的父亲在1937年就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后来官至公安部劳改局副局长,母亲也曾是公安部的处长。沈志华可算作是高干子弟。上学时,他年年满分,小学、中学都考上北京最好的学校,颇有一点 “命运宠儿”的意思。还有一条不能忽略的优势,“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年轻的时候长得可帅了,好多姑娘说我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命运总是开玩笑

18岁是人生的转折点,果然如此。“幸运”从那一年开始弃他于不顾。

起先还是很自豪的,参军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最高的人生梦想,尽管在报名的时候,父母因为政治问题被关了起来,沈志华还是考上了海军航空兵。从此,他只有低着头拼命学技术,不久便被任命为机械员,负责轰炸机的维护保养工作。他维护的飞机安全性强,经常受到部队首长的光顾。有一次,师长走下飞机之后满意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就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啊!”这么一来,他当上了代理机械师。三年之后,领导找他谈话,一是准备发展他入党,二是准备提拔他当干部。美好前途就在不远处招手,突然有一天,中队宣布复员战士名单,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指导员对他说:“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是你记住一条,复员对你有好处,你在部队没有前途了……”

那几天他天天喝酒,喝醉了一个人到机场去扑在飞机上痛哭,他不能理解的是,自己这么追求进步,刻苦学习技术,怎么就没有前途了?几年之后,原先部队的领导出差到北京才告诉他,让他复员是因为他的档案里存进了一份致命的文件,说他是“联动分子”,还打死过人。“文革”中的“联动分子”,都是高中级干部子女。沈志华哥哥的同学被抓进监狱之后,为求立功,便向上级举报了他。沈志华听此一言,怒不可遏地冲到那个人的家里:“你认识我吗?”那人对他端详半天:“不认识。”“不认识我你说我杀人?你这家伙,害死我了!”

从部队复员回京之后,沈志华成了石景山发电锅炉车间的检修钳工,情绪十分低沉。父亲见此,便关照儿子:“人不能受一点儿挫折就这样灰心丧气。现在这个社会不正常,但将来会走上正轨。人生最大的遗憾不在于你有了本事没有地方去施展,而在于社会为你提供这个条件的时候,你拿不出本事来。”

1973年,沈志华报考清华大学,在京津唐片区考了第一名,却在厂里挨批:“你考得这么好,就是‘白专’道路。听说你还学英语?崇洋媚外!”结果,沈志华没能跨进大学校门,厂里送了一位四门功课总共考了15分(是百分制的考卷)的人去上大学。沈志华气得一把火把数理化课本和做过的习题都烧了,他开始学文科,他要看看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1978年,中央机关及直属单位公开招考,沈志华同时考上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日报》把他当作自学成才的典型,在头版进行了报道。父亲说:“志华,新华社你就别去了,还是去社科院老老实实做点儿学问吧。”

过了几个月,他又考上了社科院的研究生,但不发录取通知书给他,原来是因为他写了一篇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文章,被到处转载,社科院说他没有政治立场。沈志华急了,直接上门去找院长邓力群,邓的态度很强硬,可聊着聊着,聊到了沈志华的家庭背景,邓力群脸色一下子缓和下来:“自家的娃嘛。”第二天,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到了沈志华手里。

读研究生期间,沈志华先后发表了七八篇论文,都是关于现代史和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人民日报》也转载过他的文章。不久,当时的财政部长看中了他,准备把他调到自己的秘书班子里去。沈志华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是父亲和导师都一致反对他从政。

1982年初,沈志华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可离毕业答辩还有16天的时候,一拨儿警察突然涌进家门,把他给铐走了。等到审讯时他才明白自己犯了啥罪,罪名耸人听闻——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因为他向美国学者提供了十几本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办的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他被审讯了整整10个月,最后确定的罪名是“泄露国家重大机密”,判刑两年。宣判后,法官对沈志华说了一句话:“为了国家的利益,你就牺牲一下吧!”

出狱之后,沈志华受邀到一家报社工作,没多久又因蹲过监狱这一“不光彩”的历史而失业,被介绍投奔禹作敏,协助他开发生态农场,又因禹作敏出事而以失败告终。他还在大街上卖过水果,又拉不下面子,听说深圳刚开放,去那儿的什么人都有,就直奔深圳赚钱去了。

                  “有钱又有病”的历史学家

1994年起,沈志华开始了他“有钱又有病”的生活,至今不休。“我的一个朋友说,在中国做学问有两种人:一是有钱:做学问既花时间收入又少,没钱不行;一是就有病,脑门子里一天到晚就想弄这个,吃糠咽菜也愿意。他说,老沈,你又有钱又有病,天生就是弄历史的料。”沈志华在深圳赚了钱之后回北京,受朋友邀请投资出版《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没想到“赚了大钱了”。

接着,沈志华碰上了他后半辈子人生的机会——俄罗斯解密了前苏联的档案。为什么中苏关系破裂?为什么苏联解体?历史真相都在档案里!

社科院党委书记说:“中国急需苏联的档案,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社科院出面去买,但社科院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沈志华说:“社科院拿不出钱我有钱啊!我只是来向你求个名分,一切费用由我出。”

在莫斯科,事情远非意料中那么顺利。俄罗斯开放档案最繁荣的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等沈志华去时已经开始收紧,价格比过去贵了许多,去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复印,一页1美金,去苏共中央档案馆复印,一页2.8美金。而且,国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照这样的进度,开销可承受不起。

这时候沈志华的精明就有用处了。他在宾馆里办宴会,自己也到处公关,盯准有利用价值的人便生拉活扯地拽来赴宴,不仅打开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茅台,席间还掏出美金塞给来客,这顿饭吃得皆大欢喜。俄国学者积极建议:“今后你们中国人就只管去档案馆抄目录,复印内容的事,交给我们俄国人办,我们出面复印便宜多了。”此行总共花费了沈志华140多万元。沈志华大为庆幸的是,就在这之后没多久,结束了混乱状态的俄罗斯重新下令封存所有档案。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坐冷板凳”,出书,成名,被大学聘任为博导,继续出书,开研讨会,做课题。与其他学者不太一样的是,他为做学术掏出了私人财产。比如他从1994年就开始资助青年学者出版专著,花了两三百万,迄今已经出了80多本书。他还在自己的别墅里腾出两个房间,存放夫妇二人从俄罗斯、美国等地花钱查来的2万多件档案,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学者或者学生使用,给他们提供食住,还购来复印机,方便他们复印。

沈志华的人生再不需要其他的乐趣,他说上厕所看的都是回忆录,与同样做冷战研究的妻子之间的对话,也有70%是在聊他们研究的内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白杨树 2014-4-24 12:43
了不起的勇士,坎坷曲折的人生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