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说过闻韶台吗?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在齐国游访讲学,路过济阳曲堤,忽闻美妙“韶乐”声声,痴如醉,之后便在此学习韶乐。后来,文人墨客们便在曲堤东街修建了壮观的“闻韶台”。 历史上的闻韶台被淹没在了尘埃里,但闻韶文化却一直流传在济阳大地上。我们如今再去济南市济阳区曲堤东街村,便能看到一座“闻韶台遗址文化大院”,那段已经模糊了的闻韶历史,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体现。而这座大院,是一位67岁的区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用了近十年时间修建起来的。 他就是刘宝玉。 他要补足闻韶文化差的“那点意思” 刘宝玉自幼生长在曲堤东街,成长在闻韶台脚下,用他的话说,自己是爬着闻韶台土堆长大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 在刘宝玉看来,他是被闻韶台的土和闻韶文化的故事养大的,他就有义务对这片土地、这方文化负责。 但闻韶文化还在,闻韶台却不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闻韶台遭到破坏被铲平,仅剩一个土堆。改革开放后,曲堤人民盼望着记载孔子思想的闻韶台能得到及时修复,但一直未能如愿。 没了闻韶台,只剩下留在史书里的那几页故事,刘宝玉总觉得差点意思。“每次提到闻韶台,大家都会想起孔子的故事,倒是有说头儿,也有拉头儿,可就是没看头儿!”没有了载体的文化,还怎么能称之为有灵魂的文化呢?就是差的这点意思,让刘宝玉心里一直痒痒的不得劲儿。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了了,找了几个同样热爱闻韶文化的朋友一合计,一拍大腿:“修!把闻韶文化的实体给济阳人修回来!” 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这座“闻韶台遗址文化大院”落成了。三十多米的院墙镶嵌着孔子闻韶乐浮雕、闻韶台的由来及历代修建情况,还有当年闻韶台留下的牌匾、石鼓等等,都被搬进了大院里。 于是在这里,几千年的闻韶文化再次鲜活,哺育了整个齐鲁大地的儒家思想,也由此更加灿烂,被问起闻韶文化,当地人再也不用只是口头讲述,多少年来差的那点意思,终于让刘宝玉给“补上了”。 一点点攒起来的大院 想想闻韶台大院的修建过程,刘宝玉总是笑,他的回忆中总是充满了成就感。但,听众总是能在过程中察觉到其中的酸楚。 建大院的想法出来之后,两个现实问题毫不客气地摆在刘宝玉眼前:钱从哪出,地从哪来? 刚开始,刘宝玉想着募捐,不过,大家的想法很难统一,因此在动工时,他决定还是由个人出资修建。刘宝玉拿出自己的养老积蓄,不够了就找亲朋借,几年下来,前前后后投了近40万元。对于修建大院延续闻韶文化,他总是充满了紧迫感,常念叨:“咱这岁数,时间不多了,得抓紧。”可对于做这件事自己要承受的资金压力,他则表现出一种“松弛感”,总是一句话回应身边人:“没事儿,我用养老金慢慢还。” 事实上,刘宝玉的养老金并不宽裕,老伴儿是农民,这几年身体也不好,光是大大小小的手术就做了好几回,家里处处是开销。即便这样,刘宝玉还是能省就省,每月留下一半儿养老金作为闻韶大院的修缮费。有一次,亲戚来家里做客,不解地问:“捣鼓这干啥,家里衣食住行哪样不要?”可刘宝玉认为,家里花钱可以省,但修闻韶台是个造福社会的大事儿,这钱不能省。 钱的问题解决了,那大院儿建在哪呢?这时,刘宝玉想起家里老宅南边有片湾,便决定用土垫湾,垫平后就在这里建大院。但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湾是其他村民承包的,人家刚开始不同意。后来,刘宝玉苦口婆心地解释自己不谋私,就是为了宣传闻韶台,这才与村民协商妥当。随即,刘宝玉雇人雇车拉土,自己在工地盯着,垫完土后,他又联系找人做孔子像,刻石碑,去南方购买龟驮碑。忙活的过程中,身体撑不住时,他便去打点滴,感觉稍微好点,若碰上急事儿,他匆匆忙忙拔下输液针就走。就这样,几年奔波下来,刘宝玉干成了他最想做的事儿。 不藏私心是他最大的底气 刘宝玉建成的大院,对于推动闻韶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大院建成以来,每年都有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聆听闻韶台和孔子的故事,其中多是喜欢历史文化的青少年,这是刘宝玉最欣慰的事情。 但渐渐的,周围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那么大年纪还折腾,他就是图名利。对此,刘宝玉倒也不生气,只是有点儿哭笑不得,他打趣道,自己贴钱建大院,要是为了盈利,就该收门票啊。但事实是,大院免费开放,他做这样一件事儿,就是为了传承闻韶台文化,就这么简单,哪来的名和利?无论他人怎么议论,刘宝玉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不藏私心地做公益是他最大的底气。 平时刘宝玉在城里照顾家庭,每逢周末、节假日,则会从城里搬回大院住,接待各地游客,当起义务讲解员。有时候他在城里,得知有想到大院参观的,他也是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为了防止有事儿走不开耽误热爱闻韶文化的游客参观,他在邻居、村委会、镇政府办公室都留下了备用钥匙——他从没觉得大院是他个人的财产,他觉得闻韶文化是属于村里的、属于全镇的、属于全济阳人的,更是属于所有爱好闻韶文化的人的。 建好大院后,刘宝玉在守好大院的同时,还一直在思考怎么能通过更多渠道和方式扩大闻韶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前几年,刘宝玉还想在曲堤搞个民俗博物馆。巧的是,2018年5月,同样有此想法的曲堤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福,就在村里建起了一座“济水韶音博物馆”,得知消息的刘宝玉比自己办成这件事儿还高兴。他时不时就去博物馆转悠,或是捐献字画,或是就单纯看看人家需不需要帮忙。 在他看来,文化是相通的,要想把地域性的文化重新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并发扬光大,仅靠一人之力是不行的,这需要社会共同的力量,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去做好这些事儿。 在刘宝玉心中,儒家文化的真善美,从来也不只是用来学习的,更重要的是用来实践的。所以生活中的刘宝玉,也是个热心人。疫情来袭时,他为本村捐款捐物助力战疫;听说村里一青年结婚出不齐彩礼,他立马伸出援手;朋友圈看到别人转发的孩子烧伤求助信息,他也及时汇去救助金。村里人总夸刘宝玉是个大好人,他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刘宝玉说,人活一生,总要为社会、为后人留点什么。该传承的东西,不能在咱身上断裂。刘宝玉建成的这座文化大院,恰恰留住了闻韶文化的根儿,也给后人留住了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基因。 (感谢济南市济阳区委老干部局对本文的呈现给予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