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温暖的高老

2014-4-14 22:4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485| 评论: 0|原作者: 立中

摘要: 我这里说的高老即高文同志,吉林省人民政府原常务副省长、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 老爷子喜欢“同志”这个词,说话或写文章,涉及人名,常在其后加上这一称谓。他是我们《夕阳红》杂志的顾问,曾把这一良好的习惯交代与 ...

 

我这里说的高老即高文同志,吉林省人民政府原常务副省长、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

老爷子喜欢“同志”这个词,说话或写文章,涉及人名,常在其后加上这一称谓。他是我们《夕阳红》杂志的顾问,曾把这一良好的习惯交代与我,我深表赞同——同志者,志同也。这是一个令人备感亲切、温暖、团结、平等的称谓。彼此称为同志,不但是朋友,而且志同道合;不但方向一致,而且有并肩携手的感觉;甚至有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意味,而不存在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之分。单就不生分这一条,“同志”就绝非“先生”“女士”等称谓可比。

雷锋日记里有一句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一条高老做到了,而且做得令人景仰。我有切身体验——

高老是我见过并与之相处级别最高的一位老领导,我算是他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老领导、诗人吴文昌同志写高老的两句诗也是我最想说的:“忘年之交最投合,常得箴言耳畔说。”从他老人家身上,“大官好见”那句俗语再次得到证实。

十多年前,在杂志社组织的一次活动中,经过我的领导程晓华总编辑引见,我有幸得以与他相识。当时我没太在意,没太在意的意思不是轻慢他老人家,而是觉得自己乃一草根小子,与他老人家相距甚远,远得不着边儿、不搭界儿,不能步其尘、望其背。虽然“好”也问了,手也握了,但在我这边只是不失礼节的客气,不失尊重的寒暄。没承想,我的那点儿小心眼儿、小自尊立马变得荒唐可笑。

开会时,高老叫我:“立中同志,往前坐!”听到老人家的招呼,我的心里备感温暖。我想起了周总理。当年的一位年轻翻译只给周总理服务一次,便被他牢牢记住了。几年后,当这位年轻翻译再次见到周总理时,周总理未加思索便叫出了他的名字。这使年轻翻译激动得热泪盈眶。高老的记忆力好,在尊重人上同样堪为楷模。此时,听到高老的热情招呼,我的激动心情也如同给周总理服务的那位年轻翻译。

用餐时敬老爷子酒,我说:“高老,我干了,您随意。”高老说:“你小子啥意思?干吗你干了我随意?”说完一饮而尽。我们喝的都是啤酒,没多大劲儿,但还是有点儿度数。我顾念他的年龄,虽说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但毕竟年逾古稀了,杯中之物不可多用,所以请他意思意思就行了。哪料到,老爷子动真的来实的,不是拼酒,而是回满我面子,馈足我感情。此时我与老人家有一见如故、亲密无间之感。尤其是他管我叫“这小子”,让我觉得特别亲近。在我心里马上有了回应:“高老,多么好的老头儿!”

在东北方言里,长辈叫男性晚辈“小子”,有一个特别关爱(不见外)的意思;而男性长者被称为“老头儿”,也有一个特别亲近(同样不见外)的意思。后来,高老叫我“同志”,叫我“(副)总编”,我觉得都没有叫我“这小子”听着得劲儿;在我心里,他是敬爱的老领导,更是可爱的高老头儿。

作为《夕阳红》的顾问,因为工作且赶上饭时,高老吃了我们杂志社几次便饭。就这,他还考虑到“来而不往非礼也”呢,还回请了我们。作为晚辈后生,接受一位老领导、一位耄耋老人宴请,不合规矩、不合礼数,不过,受宠若惊的同时我们也没客气,都欣然前往了。没客气的意思不是贪杯贪嘴,而是都想分享一下老人家的温暖。

杂志社人员少,几乎都去了,凑了一桌。那天吃的是火锅,热气腾腾;大家谈笑风生,唠得也是热气腾腾。在高老面前,我们一点儿都不拘束——想吃,就提了秃噜地吃;想喝,就咕嘟咕嘟地喝;想说,就嘁哧喀嚓地说。那场面像是过年,老中青三结合,你我他一家亲,其情切切,其乐融融。没有官场的装着、秀着、端着、绷着、防着,而是道真性情、法纯自然。

那天高老说的话令我终身难忘。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谈人生经历:“小学文化,既不认识ABC,也不懂得数理化。17岁参加革命,建国前20岁进了大机关(省委),组织推着、同志们拉着、形势逼着往前跑。”这只是纲,其中还有许多细目。

二、谈人生心得:“处世之道,多行善举(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官之道,多干实事(在位时干出点儿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的政绩);桑榆之道,多看今天(昨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不讲也罢;明天,革命自有后来人,不想也罢;今天,辉煌灿烂就在眼前,必须紧紧抓住,好好把握)。”这也是纲,其中也有许多细目。

三、对《夕阳红》的编辑工作提出了希望,对大家给予祝福。

我爱听高老讲话,那是一种享受。一是声音浑厚,音质优美,节奏舒缓,吐字铿然。就我这耳鸣重患(医生说我的听力提前10年进入花甲)听他讲话都毫不费力。他向我交代事情,我从来没有“请您老再说一遍”过。

二是通俗实在,生动形象。作家杨子忱同志有诗赞高老:“行为古朴农家样,讲话直白百姓腔。”这里的直白指的是直率坦白,不绕弯子,不画圈子,其中却充满珠玑,不乏哲理。尤为可贵的是他的“百姓腔”(高老不会打官腔),说出的话像泥土一样朴实,山泉一样畅快,一开口就能把彼此的距离拉近,让人心里热热乎乎、熨熨帖帖。

三是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听高老讲话,总是有纲有目,有理有据,伸缩从容,穿插自如,常常是他说完了,照录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我是从事文字工作的,这一点跟他老人家比自叹弗如。

四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高老为人唯实重情,讲话也实实在在,饱含感情。言为心声,高老的话每每给人以深深的感染,春风化雨般说到听者的心坎上,同时也深深地镌刻在听者的记忆里。

那顿饭令我终生难忘。不但物质上胃口洞开,而且精神上也大快朵颐。可谓受启发、受教育、受熏陶、受感染,可谓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沁人心脾、受益终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那顿饭,温暖的高老给予了我们诸多温暖。

我还给高老当了一次勤务员,进一步体会到他老人家给予我“这小子”的温暖。

2013年秋天,作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杂志社在松原市的一个小镇开了一个座谈会。高老是杂志顾问,应邀出席会议。

此时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起居需要照顾。我被安排和他老人家住在一起,他住里间,我住外间。虽是套间,条件也比较简陋,洗浴设施已经不能用,窗户坏了也没能及时修好。我觉得这样的条件委屈他老人家了,而他却毫不在意。

我的任务是照顾他老人家,结果我非但未照顾他什么,反而被他照顾了。他吃药,我要给他烧水,他不让,说这个他能做;我要帮他穿衣服,他拒绝,说这个也不需要帮忙;上下楼,我搀扶他,他接受了,但不那么情愿,说自己能走能撂,这个也不需要协助。当时我想,我要是不给老爷子做点儿啥,那我这勤务员不彻底失职了吗。

老年人晚上睡觉好起夜,我想照顾好老爷子起夜是我唯一能做到的。卫生间在我住的外间,我必须做的就是让灯亮着。要是不开灯,屋里黑咕隆咚,窗外连颗星星都没有,老爷子上厕所摸摸索索,难免磕着碰着。而开灯睡觉恰恰是我的习惯。我长期失眠,必须搂着书睡觉——困了就睡,醒了就看,如此反复,习以为常。如果没有灯光照耀,反而睡不着了。

那晚高老起了好几次夜,我(睡)觉轻,每次都知道。老爷子叨咕:“这小子睡觉咋不关灯呢。”说着随手把灯关了。老爷子进了里屋,我下床又把灯打开了,为了他上厕所方便,也为了我自己看书。老爷子再次起来方便时,挺纳闷儿:“这灯咋又打开了呢?”我说:“高老,我关灯睡不着,只能开着。”高老说:“你别扯了,开灯能睡好觉吗?你这是照顾我。其实用不着这样。”说完又随手把灯关了。我没有跟他进一步解释,只是把灯又开着了……

结果,这一晚是我负责开灯,他负责关灯,虽是举手之劳,却也分工明确;这一晚,他起来方便了好几次,对我也关照了好几次。我呢,觉没睡好,书却读了不少。早晨起来,他对人夸我,说我“这小子”开灯睡觉,对他照顾周到。我心里说:老爷子,都是因为您的关照(灯),使得我一宿没睡好觉。

《诗经·鹿鸣》里有一句:“视民不    ,君子是则是效(待人宽厚,堪为君子且可成为学习的楷模)。”用这句诗形容高老比较恰当。西晋杜预说过这样一句话:“至尊无威,然心慑耳(最高贵的人没有威仪,但能让人心悦诚服)。”用这句话形容高老则更为确切。高老容易接近,很好相处,只要实打实凿别来虚的、直截了当别绕弯子、好好做人别扯犊子,都可成为他的朋友。我能成为他的一个小朋友,皆在于他的“视民不    ”“至尊无威”和“春天般的温暖”。

我还作为随行记者,参与了有高老参加的一次活动。那次活动,我对高老的温暖性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011年冬,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组成调研组,对省直单位的老干部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省直老干部工作联络组的五位老同志应邀参加了调研活动。高老是联络组组长,被安排了讲话任务。

调研工作进行了半个月,在8个单位召开座谈会,听取和调阅了80个单位的汇报材料。高老每到一处,必向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同志打听曾经与他共过事或有过交往的老同志的情况,问得详细,充满牵挂;又请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同志代为转达他对老同志的问候。其情殷殷,其言切切,我听了颇感温暖。单单是他老人家心里装着那么多老同志、老朋友的名字就令我惊诧——是深深的记忆,更是浓浓的感情。人越到晚年,越重感情,想必那些老同志听到这位老领导、老朋友的问候,得知老领导、老朋友还惦记着他们,心里该有多么热乎。

高老的讲话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对老干部工作者寄予希望。希望老干部工作者要“三讲”:“讲党性——尊老敬老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要把党的温暖不折不扣地送给老同志。讲感情——对待老同志要像对待自己家族长辈那样,充满感情。要真正关心、照顾好老同志,不要等老同志有事了你才上前,没事的时候也要跟他们保持联系。讲方法——要会说话,会办事,让老同志始终觉得心里得劲儿。老同志的事情,能办的就马上给办;不能马上办的,抓紧时间办;实在办不了的,也要跟老同志解释清楚。不论是办了还是没办,都要让老同志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二是对老同志提出希望并与之共勉。他祝福老同志晚年生活健康、快乐、有为。他希望老同志“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身体健康了,自己少遭罪,亲人少受累,国家少花医疗费。两个基本点,即自己勤奋一点儿,对人宽厚一点儿。他希望老同志要想事儿、拿事儿、担事儿,力所能及地做点儿实事儿。他希望老同志对人要看得惯,处得来;对现职同志要帮忙不添乱,支持不挑剔。他希望老同志“不讲昨天,少想明天,多看今天,过好眼前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

高老的讲话精彩。观点是自己的,语言也是自己的。他说他讲话没稿讲不了,照稿讲不好,所以他的讲话常常是自己划拉个纲(就算稿了),然后围绕中心,或提纲挈领,或汪洋恣肆。此次也不例外。

因为他自己也是老干部,老干部谈老干部工作,可谓现身说法,不叫设身处地,而是身当其境,所以高老讲得实实在在,生动鲜活。听得大家意犹未尽,掌声不断。

两方面的内容,高老讲得都非常精辟。对老干部工作者的希望,他灵感所致巧借妙用“三讲”的说法来概括。“讲党性、讲感情、讲方法”,九个字就把老干部工作讲到点子上了,而且讲到位了。“讲党性”是目的,“把党的温暖不折不扣地送给老同志”是必须的。“讲感情”是态度问题,带着感情做事儿,在做老干部工作上尤为重要,往往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讲方法”是实现目的的门路、程序问题,高老讲得精炼而又具体,意思是无论如何、不管咋的,得尽量让老同志满意,让老同志感到温暖。“让老同志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这应该是老干部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老对老同志提出希望,不是面对面式的说教,而是手挽手式的共勉。对老同志如何幸福安度夕阳时光,他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说法来概括,也是灵感所致巧借妙用。

健康,对老年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了,所以夕阳时光以此为中心再正确不过了。高老对健康重要性的诠释尤可称道:简洁、明快、平实、幽默、具体、到位。

“两个基本点”,高老首先自己做到了。“自己勤奋一点儿”,说的是严于律己。高老在学习上做到了书报常在手(每天读十几份报纸、每月读十几份杂志),纸笔不离身(需要记下的东西随时记下)。高老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我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写的文章。他离休后,仍然担任许多社团职务,社会活动仍很频繁,可以说离休后没比离休前轻松多少。在位时“掌印不为谋私利,居官诚恳体民情”(于忠仁为高老八十寿辰献诗),不在位时“离岗离休鞍未卸,想事干事劲不减”(杨子忱读高老著作《工作是愉快的》有感),以二位作家、诗人的诗概括高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为官之道和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很恰当。高老也是“奋斗到老”的出色典型。“对人宽厚一点儿”,说的是宽以待人。这一条高老做得尤其值得称道,他能有那么多朋友就是例证。

“想事儿、拿事儿、担事儿,力所能及地做点儿实事儿”,是对老有所为的通俗阐释,也是对“自己勤奋一点儿”的补充和强调;“对人要看得惯,处得来”,是对“对人宽厚一点儿”的进一步延述;“对现职同志要帮忙不添乱,支持不挑剔”,是勉励老同志胸怀雅量、迈向崇高的重要命题,如能做到,离圣贤就不远了;“不讲昨天,少想明天,多看今天”,则是实实在在同时又是充满智慧的重要人生哲学观点。

如能做到高老主张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晚年就算活明白了,夕阳时光也就灿烂、辉煌了,老有所养、所医、所学、所为、所乐也就融入其中了。

老干部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老同志的桑榆之道,高老三言两语就给概括了,明白、实在、生动、爽快、透彻、深刻。

作为老领导,作为老干部队伍的一员,高老心系老干部工作,他拿出许多精力思考、研究直至亲力亲为老干部工作。他的文章和讲话、报告每每见解独到、妙语迭出,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他尽力而为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问题,令人赞叹不已、感动万分。

温暖的高老乐于、善于制造温暖,也从来不吝惜温暖。他像一缕阳光、一束火焰、一盏明灯,永远给人以暖融融、热乎乎、亮堂堂的感觉。那年冬天的那半个月,作为记者也可以说是旁观者的我,每天都被温暖着,终生难忘。

我和高老有过一次谈话,话题就是他的温暖和温暖的慷慨付出。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讲了三个观点:

一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典型的佛教因果观点,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不管信不信佛,谁都跳不出因缘果报的律则,而且这一律则随时随处得到验证。高老的父母信佛,逢初一、十五对佛烧香叩头,过年时则烧香上贡礼佛到正月十五。佛教讲的是“善”,在父母的熏陶下,“善”字像一粒种子种在了他的心田。“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善事不做恶事”,是他接受的第一个人生信条。高老不是佛教徒,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特别尊崇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倡导的做人标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是这和佛教教义又有多大区别呢?

二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一句英国谚语。意思是不仅收获有快乐,付出也有快乐;给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简单说,这句谚语讲的就是付出的快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快乐也该取之有道,以付出为快乐之道者当为君子中的君子。高老堪在此列。

三是“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这是一句中国古代俗语,大意是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情且想着回报,没有比这更应该做的大好事了。高老小时候充满苦难,6岁时(弟弟刚出生两个月),27岁的母亲被病魔夺走了生命,父亲外出做工没法照顾他们兄弟俩,只好将他们分别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大伯父、二伯父。养育之恩与生育之恩同样“善莫大焉”,打小承泽厚恩的他对“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有着深透的理解。他一直这样回顾自己的当年:“家穷混进革命早,遇到了好领导,组织上推着我、同志们拉着我、形势逼着往前跑。”多么谦虚、低调,对党和国家、对领导和同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高老善良,善良到“人可以犯我,我决不犯人”的程度。“文革”中他被冠以“五黑干部”“走资派”等名号,被错误批判,然而他却不曾揭发、检举过任何人,没有贴过任何人的大字报。对于“文革”中贴过他大字报甚至有过火言行的同志,浩劫过后,他不仅“相逢一笑泯恩仇”,还主动伸出温暖的双手,使其嫌隙、块垒、尴尬涣然冰释。疯狂的“文革”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不是那些匪夷、诡异、极端、残忍的事情,而是凄凉岁月里的一股暖流——他与老木匠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担任省轻化工业厅办公室主任,总务科一位老木匠生病住院,他买了两瓶水果罐头前去看望。老木匠把这件事牢牢记下了。“文革”中他被打倒时,老木匠得知他家的阳台门坏了,就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用自行车驮着胶合板和木方到他家给打门。忙碌了一天,老木匠把新门给换上了。这件事被他牢牢记下了,至今念念不忘,和我谈起时热泪盈眶。

高老乐于“赠人玫瑰”,更是“知恩图报”。他身居高位,平视于人。在他那儿,生产队长和省长“身高”差不多。他身为(老)领导,百姓情怀。在他那儿,为民与做官,身份变了,本色依然。他不仅请我们这些小编辑吃饭,据说还宴请过其他小同志、小朋友。尤其对于省政府给他服务过的工勤人员,不仅请他们下小馆儿,春节时还给那些仍坚守岗位的小同志送糖果。给他做过一点点事的人,便被他牢牢记在心里;即便跟他没有什么交往,哪怕只是一餐、一面之缘,他也决不会视而不见,更不会居高傲藐,而是主动与之接近、寒暄,绝不吝啬热情和温暖。

高老说:“没有专门(永远)照顾别人的人,也没有专门(永远)被别人照顾的人。”我的感觉是,他在职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服务,离休后便踅踅摸摸地为他人服务。此可谓深层次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吧,亦可谓广义上的“赠人玫瑰”“知恩图报”吧,或者干脆说这是继续为人民服务吧。

高老和十几位遗孀老大姐的故事感人至深,可以印证上述三个观点,更能充分体现他的温暖情怀。

十几位老大姐即王继川、王敏、赵绰、屠漱仪、李秀英等。她们有的领导过高老,是领导和下属关系;有的不曾领导过高老,但其老伴儿领导过,也属于领导和下属关系;有的曾多年和谐共事,是同事关系;有的则是多年住东西两院,是毗邻而居的关系。这些老大姐均已进入耄耋之年,有好几位已进九秩而趋期颐。也有比高老年纪小的,但高老也尊其为大姐。老大姐们对革命和建设多有贡献,有的还是老红军呢,因而备受敬重。高老重情念旧,逢年过节必到家去看望,或让身边工作人员给送去一点儿食品。此事高老默默做了二三十年,至今依然。

这件事我是听一位老领导说的。一位老人关照十几位老大姐二三十年,这故事温暖,温暖得我心里发烫、眼睛发潮。待我感动之后就此向他老人家求访时,他对此不以为意,似乎平常往来,不值得口传笔录。可又不好拒绝我,就勉强接受了我的采访。

谈到给老大姐们送温暖,他轻描淡写——过去给她们送些土豆、白菜、猪肉、豆油什么的,后来送点儿鸡蛋、水果、月饼、粽子,有的节日送两条鱼几瓶饮料……“说实在话,这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谁家都不缺,也就是表达一下心意。现在的价格,10斤装的鸡蛋一箱不过40多块钱;10斤装的豆油一桶也不过60多块钱;五六十块钱一盒的月饼质量已经相当不错了,两盒才一百多块钱……”

说起老大姐们,他却道得端详。他谈到了当年一起共事的幸福情景,谈到了几十年来来往往的难忘时光,谈到了老大姐们对他的真挚关照。当谈到老大姐们对他的盛情回馈时,他落泪了。他拿出了老大姐们送给他的珍贵礼物:有剪纸作品,有画册,有贺卡,有书签,有书信……他饱含深情地说:“王敏大姐快百岁了,还给我创作剪纸(《镇宅猛虎》),那得剪多长时间啊,还让她儿子到书画院裱好送到我家;还亲手给我们老两口各做一双鞋垫,太感人了。王继川大姐年过九旬,还给你徐姨(高老老伴儿)用毛线织帽子,那得织多少针啊。赵绰大姐也快百岁了,新年还卧床给我们老两口写两页贺卡,祝我们健康长寿。屠漱仪大姐把她自做的画册(《花语集》)和自做的书签送给我们……我没给她们做什么,她们却给了我这么多这么重的情意,我接受不了……”

高老的交友之道是:“广交新朋,不忘老友;感情不变,关系不断;一如既往,赤诚相见。”高老给老大姐们送温暖、祝平安二三十年,将“不忘”“不变”“不断”“一如既往”得多么恒久,“赤诚”得多么充分!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点好事,可使人猛然灿烂耀眼;一辈子做好事,那就是沉淀在精神、血脉里的寻常品格了。当然了,后者生活在更加崇高的境界中。

前不久,我到高老府上讨教。他正在餐厅吃早餐,我被请到客厅等候。不想,我刚落座,他就掐着筷子前来接见我。问我:“你吃没吃早饭?没吃的话一起吃点儿……”

高老,温暖!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