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充分发挥“五老”优势,积极引导“五老”群体深入开展村(社区)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简称“五老调事”)。目前,全市共建立“五老调事室”1256个,参与“五老”人数4531人,接待求助群众64667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42多起,收集群众意见935条,为和谐平安阜阳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组建“五老”调解员队伍。注重吸纳群众基础好、辈分高、有威望、身体好且愿意奉献的“五老”到说事、调事队伍中来,确保有人说事、有人调事。例如,阜南五老法治诊所中的老同志多是市县好人,其中调事能手齐宗海曾荣获“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同时注重选拔既能谋事又能干事的“五老”担当攻坚任务,充分发挥其“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确保说成事、调好事。例如,2021年,颍州区白行社区刘老骑电瓶车不慎将路人撞伤,被撞家人要求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把刘老吓得不轻。社区关工委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五老调解员蔡继生带上营养品前去调解。67岁的蔡继生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耐心调解,消除了对立情绪,节约诉讼费用10余万。 二是打造“五老”调解工作特色品牌。立足工作实际、结合地域特色,创新开展“五老”调解工作。颍东区枣庄镇成立警民联调中心——“老张调解室”,探索以警民联调中心为主体,各村(居)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分支,依托“五老”开展维稳预警、调解纠纷等工作,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信访化解率显著提升。冉庙乡成立乡村治理新型社会组织——“五老调事”工作组。建立村情档案,运用道德、习俗、亲情的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杨楼孜镇八里居“五老说事室”,用亲情去和泥、用事实来搅拌、用法律和道德来做脸面,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在田间地头、屋内院落,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送到“家门口”。 三是发挥“五老”调解员作用。调解员不是“劝架员”,坚持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智慧、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等优势,积极引导当事双方开展自我反思,培塑共同心理和价值观,让有困难、有矛盾的群众都能得到有力的指导、有效的帮助、有温度的关怀。坚持典型示范,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依托“五老法治诊所”“夕阳红乡风文明讲习所”等,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协助村委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以五老理事等方式监督村规民约的实施和执行,弘扬孝亲敬老良善文化。坚持制度保障。制定并出台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把“政法五老”专职人员调解工作纳入年度平安建设考核内容,落实考核奖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