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中央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老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齐河县按照全省老干部局长读书班关于在变中育新机、开新局和市局关于创新创优年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应对离退休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注重党建引领,更加注重服务管理,更加注重发挥作用,用心用情,求变求新,全面推动新时代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制度强基”工程,构建“1+N”制度体系,将规范化要求融入老干部工作全过程。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来抓,结合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以及前期“大走访、大调研、大督导”活动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关于推进全县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配套出台《齐河县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健全完善老干部发挥作用工作机制的通知》《精准服务老干部十项措施》等系列文件,切实增强老干部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领推进老干部工作规范化建设。 二、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建立机关、社区“1+1”协同联动机制,将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深化老干部工作就是党建工作的认识,将离退休干部党建纳入全县党建工作总体规划,与年度组织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同考核。在机关层面,以开展“六好”示范党支部创建为抓手,对现有99个离退休党支部进行梳理排队,坚持点上示范、分类建强、全域规范,每年确定一批离退休党支部重点打造,分别拨付10000元用于场所设施完善和日常活动开展,高标准实现离退休干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在社区层面,以推进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为抓手,引导机关单位离退休干部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小区党支部,参与组织建设,助力社区治理。目前,在全县已实现实体化运行的179个小区党支部中,有91名退休干部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占到51%;担任支部班子成员的445人,占比52.9%。另有800多名退休干部党员担任楼宇党小组长、楼道党建联络员,在不同岗位上贡献着桑榆力量。 三、实施“服务提质”工程,深化“一对一”联系关怀机制,将感情和责任融入服务保障各环节。坚持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工作理念,出台《精准服务老干部十项措施》,对每名离休干部,由原工作单位、县委老干部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人民医院各明确1名班子成员,组成“一对一”服务专班,倾心倾力满足老干部的各项需求。在政治学习上,严格落实报刊订阅和学习阅文制度,离退休干部按职级和同级在职一样学习阅读文件资料,所在单位设置独立的阅文室,学习阅文每月不少于一次。对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安排专人上门传达学习。在医疗服务上,建立“家庭医生”“绿色通道”和“交通出行保障”制度,对每名老干部由县人民医院指派医生和护理人员,每月至少开展1次上门巡诊,并在县人民医院设立老干部门诊和就医专用病房,由县卫健局负责提供就医、体检等接送服务。自今年3月上旬疫情发生以来至今,坚持每周上门为离退休干部进行核酸检测,得到老干部的一致好评。在文化养老上,坚持将县老年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向社区延伸,成立社区分校6处。县老年大学新校区已完成主体建设,计划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可同时满足1000余名学员接受学习教育。 四、实施“银领聚力”工程,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将赋能发展融入社区治理各领域。坚持“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在为大局服务中提升老干部工作的位置,体现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是坚持“荣退+报到”这一制度。将干部荣退仪式和社区报到有机融合,着力推动干部退休与社区报到无缝衔接。二是共建一批载体平台。在每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处“银领之家”,在179个城市小区“红齐驿站”,开辟“红齐剪吧”“红齐修吧”等服务空间,让老同志服务社区有场所、有阵地。在现有已建成的60个“红齐驿站”中,共有420名离退休党员参与坐班值守,为社区群众提供义务理发、儿童看护、环境整治等服务。三是推出一批服务项目。建立离退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引导其根据自身特长申报岗位,从参与“窗帘行动”等助老志愿服务做起,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做好防控政策宣传、小区值守等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四是打造一批特色品牌。针对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问题,招募“五老”志愿者198人,在社区建立婚姻家庭志愿辅导中心,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由159名退休干部组成的县关爱艺术团,先后编演文艺作品120余个,常年深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开展巡演,以实际行动为关心下一代成长、助力基层治理贡献“银领力量”。山东电视台《关爱未来》栏目对以上两个团体的典型做法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