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绝症背后:“尊严死”引发的是非争议

2014-4-10 17:2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403| 评论: 0|原作者: 小 非

摘要: ◎86岁老人身患绝症,痛苦中坚持一年最终离去何健(化名)是一名郑州市民。2012年夏,何健的父亲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才发现已错过了黄金抢救期。手术后,老人开始昏迷。医生说,病人这么大年纪,很难再醒过来。何健 ...

 

◎86岁老人身患绝症,痛苦中坚持一年最终离去

何健(化名)是一名郑州市民。2012年夏,何健的父亲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才发现已错过了黄金抢救期。手术后,老人开始昏迷。医生说,病人这么大年纪,很难再醒过来。

何健兄妹4人,老父亲重病,在外地的两个妹妹也赶回了郑州,家庭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不能放弃父亲,于是一支家庭护理队就此成立。从那以后,每天早上6点,何健就和弟弟赶到医院。

当时的父亲,因为发烧,头上戴着冰帽,颅内插着引流管,两个鼻孔,一个插着鼻饲管,一个插着氧气管,为了排痰气管也被切开,下面还有导尿管。父亲每隔两个小时翻身,至少需要3个人配合,一个人要小心招呼各种管子,另外两人各管半身,喊着“一二三” 同步搬动老人。此外,还要不时捶打老人逐渐僵硬的身体,防止因产生过多的痰而频繁为他雾吸,带来的小米粥、打的果汁,都要用纱布过滤好几遍,才能通过鼻饲管送到胃里……

一直到晚上9点,两个妹妹来接班前,何健和弟弟几乎都没时间停下来喘口气。

老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河南大学,能说流利的英语,古文诗歌张口就来,注重仪表,即使在家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一直是儿孙辈崇拜的偶像。

可是如今,病床上的老人没有任何意识,身体隐私对亲人来说毫无保留。人瘦得不成形并越来越萎缩,从气管处传出的嘶嘶声仿佛就是老人痛苦的呻吟……何健感慨万千说:老人一点尊严都没了,这真是生不如死啊!

2013年过年时,何健曾经试探地提议,能否让老人早点解脱,但随即遭到妹妹们的反对。此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何健认为,不能让弟妹们说闲话,更不能让弟妹们觉得他是个不孝子。

就这样,4个家庭的成员心力交瘁,让86岁的老人在昏迷中延长了一年生命。

2013年8月7日,这一天,老人的生命彻底止步。何健说,我们整整为父亲争取了一年时间,可是,争取来的似乎全是痛苦,父亲生前活得体面,却没能带着尊严离去。

 

◎放弃为父过度治疗,医学博士的举措引争议

医学博士陈作兵放弃救治父亲的事情,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

今年42岁的陈作兵,199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在是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的急诊专家、医学博士。他长期从事急诊科和普内科、重症监护等学科的诊治工作,对一些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村,陈作兵是全村第一位博士,是父亲和全家人的骄傲。陈作兵的父亲陈有强是退休老工人,直到有一天,老人腹胀明显,少尿,消瘦,当地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陈作兵于是把父亲接到自己所在的医院。2011年4月,78岁的老人确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

陈作兵知道,在医疗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死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往往也能在各种治疗手段下生存一年多。对于父亲的病,同事亲友们提出了化疗、放疗、热疗等一系列方案。以往都是陈作兵给别人挑选方案,现在轮到给父亲决定治疗方案,他感到束手无策。

父亲是个非常乐观的老人,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老人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这样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我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已看淡生死,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你们不能这样,我自己想跳楼。

接下来,全家召开了家庭会议,商议的结果是由父亲最终决定。父亲问化疗、放疗可延长多少时间?陈作兵说不一定,效果好也许几个月。父亲又问得花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陈作兵说,全部公费,副作用是脱发、无力、胃口不好等。父亲说让他想想。第二天早上,父亲决定了,想和母亲回老家去,好好地过几天清静日子……

听说父亲要放弃治疗,陈作兵的哥哥姐姐都表示反对,大家认为现在经济条件都不错,再说父亲是公费医疗,放弃治疗会被人家骂不孝。陈作兵摇摇头说,在明知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遵从老人的意愿,硬将他留在医院里,忍受他原本不愿承受的身心痛苦,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2011年7月,陈作兵开车把老父亲和母亲送回老家。母亲陪伴着父亲,吃些最喜欢吃的东西,猪肉、鱼肉、牛肉、鸡肉……陈作兵给母亲交代,父亲喜欢吃肉,就让他吃好了。母亲便每天换着花样做,父亲吃得很开心。但开心是短暂的,2012年3月22日凌晨,父亲离开了他们。

陈作兵说,如果父亲在医院,现在肯定还活着,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每天消瘦下去,脱发,腹胀……现在父亲平静地、有尊严地离开了,父亲如果还能自己决定的话,一定会同意我的决定。

在父亲离世两个月后,陈作兵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2年5月初,有媒体将陈作兵写在网上的医生手记发表在微博上,这是一份追忆父亲放弃过度治疗的经历。让陈作兵没有想到,随后引发了一场争议。支持者说这是理性的选择,是最好的孝顺;反对者说这有违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文化;还有人打电话质疑:“连老父亲都不肯抢救,你还当个什么医生?”陈作兵曾一次次阐释着自己的见解,但后来,他决定选择沉默。再后来,一些肿瘤患者期望听到陈作兵的意见,究竟是继续放疗化疗,还是放弃?陈作兵说: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生命尽头,“尊严死”没有统一标准和法律保障

其实,医学专家称,陈作兵在父亲临终前拒绝放化疗的作法,医学上叫姑息疗法,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癌症晚期治疗方法的一种。

2013年6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正式成立,在北京市卫生局主管下开展业务。该协会通过让人签署“生前预嘱”文件,从而帮助人们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实现“尊严死”。“尊严死”并不等同于“安乐死”,并不提前结束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不延长自然的生命。病人也可以选择用各种医疗手段延长生命,重点是出于个人意愿。

河南省肿瘤医院一位周姓教授也有同样顾虑:就算病人签下生前预嘱,经过司法公证,但决定是否终止治疗,由谁来执行呢?目前第三方机构基本不完善,医学界没有统一标准,也无法可依。而且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比如说,病人生前预嘱交给了前妻或前夫,临终时谁来出示?家人不出示怎么办?

业内人士称,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教人如何延年益寿,一提到死都不愿意面对。患者住进ICU,医疗费用平均每天都在万元左右,但为了维持这个传统,很多家庭都在咬牙坚持。调查显示,一旦出现脑死亡或深度昏迷,放到别人身上,多数人表示能选择放弃治疗。而一旦这个角色变为自己的亲人,多数人则选择坚持治疗。这说明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换到亲人身上,都难舍这份亲情。

“尊严死”的背后,其实牵涉了文化、伦理、法律、医疗等太多问题。所以,对于选择自然死亡的患者,医生无法终止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结局,就是戴着氧气罩一直到离去。医疗界人士称,我们倡导生前预嘱,其实根本也是要给患者更多尊严,为他们离世时减轻更多痛苦。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