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发布,居家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一概念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何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德州德城区广川街道岔河社区以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岔河社区坚持社区自治与离退休干部共治能力双提升,创新“三精工作法”,将精准分类、精细治理、精心服务融入离退休干部的服务与治理。打造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岔河家”党建品牌,不断探索社区老年事业发展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筑离退休干部共建共享新体系 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区老年事业发展和建设的主线,依托“岔河家”党建品牌,借助各方力量,推动社区共建、共享、共融,为社区老年群体工作汇聚强劲合力。一是“家”引领实现自治。发挥“五老”志愿者作用,成立银领先锋党支部,参与志愿服务,带动辖区居民。孵化社区组织,成立社邻学院,以“发现榜样”“我来讲党课”等活动为契机,逐渐挖掘、组建一支以退休干部、教师以及老年大学学员为主的理论政策宣传骨干队伍,选取优秀学员为组织造血,注重发挥理论政策宣传员的作用。二是“家”和谐实现法治。鼓励离退休党员、离退休干部志愿者骨干与业委成员积极参与“月月说事”“家园议事”,配合一格四警和驻区律师进社区,共同开展普法、调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实现法治。三是“家”文明实现德治。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整合资源为老龄居民开辟阅读、舞蹈、戏曲、棋牌、剪纸、康养等多个活动阵地,定期开展“四德”标兵、社邻之星、文明家庭各类评选,实现德治。四是“家”智慧实现智治。通过社区智慧平台,对接小区监控系统,实现特殊群体手环实时安全监护、一键订餐功能,对接物业服务、医疗服务、网格服务等多个服务平台,为老龄居民保驾护航,逐步实现智治。 二、多元融合,建立离退休干部共商共治新机制 聚焦社区自治能力,全面发挥轻龄老年群体的服务与治理能力,在推进社区协商、发展基层民主工作方面注入老年元素,着力推进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打造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基层协商新路径。一是搭建红色“连心桥”。积极探索推广红色楼栋党建微服务模式,将“红色物业”发展形成居委会、轻龄离退休干部、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民警“五方联动”机制,搭建“月月说事”议事平台,运用“四民”工作法,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力”,为老年居民提供协商维权、法律咨询、高龄老人送餐上门、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等服务。二是实施“三大工程”。红苗工程,依托社区党校、五色学堂,举办离退休干部为导师的人才培训工程。红润工程,依托社邻学院,开设社区各类老年人公益课堂。红建工程,依托双报到工作,建设区域化党建联盟工程,与德州学院联合成立校社实践基地,与老龄团体共建离退休特色党支部。三是引入社会组织提升老龄服务专业化水平。引进德州市营养协会,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健康社区营造项目。与十三局医院、京德眼科、伊恩口腔、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项目,成为德州市民政部门首批“和谐社区”居家养老项目试点社区。 三、建强队伍,创建离退休干部服务效能新规范 坚持围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作风转变,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便民高效的离退休干部服务新规范。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让工作人员多干事,让居民群众少跑腿。发挥“两委”成员在服务离退休干部、组织开展老年团体自治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后开展你做我评、我对班子提建议、晒晒我结的对子等活动,对标先进,自我剖析,优化服务群众方法,克服诸多困难,将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向辖区离退休干部交出合格答卷。二是建立红色服务组织。鼓励离退休干部担任楼长、楼道长,发挥自主议事、决事能力,提升自治意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区治理中的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在各小区推动建立红色服务组织,打造红色服务阵地,健全离退休干部楼长、楼道长建设机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环境治理、文明劝导、“窗帘行动”等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区离退休志愿者服务站,借助社区“4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助餐中心、红色驿站服务中心),链接社会资源,提供医疗、家政、心理关怀等服务;开展助餐配餐、老年人生日会、代买**、义诊义剪等服务,建立志愿积分兑换、党员积分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四、搭建平台,构建离退休干部便利新格局 坚持以搭建平台和完善服务体系为杠杆,不断提升离退休干部综合服务信息管理、教育文体活动、就餐生活服务水平,实现方便快捷智慧的新突破。一是合理规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功能区,打造社区“邻里中心”,依据离退休老干部活动需求,设立书画、舞蹈、声乐、器乐、邻里讲堂等文体活阵地。二是针对社区离退休老龄干部就餐难题建立助餐中心。助餐中心以解决离退休干部、特殊人群和高龄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为重点,兼顾其他居民用餐需求,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办理暖心卡并实行不同的折扣优惠,对低保户和孤儿等极度贫困群体实行一元吃饱、两元吃好服务,相关事迹被山东电视台、德州电视台、德州晚报等媒体集中报道。三是绘制退休干部到社区报到流程图。每年年初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汇总当年退休干部人员名单并反馈至相关单位,由老干部局指导报到事宜,相关单位组织即将退休的干部到所居住社区或单位驻地社区参与指导工作。在干部退休时,梳理统计本单位退休干部基本情况、居住社区、兴趣特长、发挥作用意愿、个人需求等,填写《德城区退休干部基本信息表》《德城区退休干部信息汇总表》。由单位党组织进行谈心谈话,鼓励退休干部到居住社区报到,开具《德城区退休干部到社区联系报到介绍信》,并将相关信息转交镇街、社区党组织,为退休干部举行荣退仪式后,单位党组织派专人将退休干部送至报到社区。社区党组织建立退休干部“四张清单”(社团活动清单、优势资源清单、社区公益服务需求清单、退休干部个人需求清单),邀请退休干部填写清单,并向所在单位反馈。根据退休干部个人意愿,搭建为老服务平台,让老同志老有所乐。四是打造社区红色广播站宣传阵地,对辖区“窗帘行动+微服务”活动、“四张清单”落实行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播报宣传,形成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 五、文化驱动,打造离退休干部精神文明新高地 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党旗映家园、岔河一家亲”品牌,培育心口相传的社区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群众文化格局。一是建立“家园红艺术团”。成立京剧票社、舞蹈队、器乐演奏团、书法社等社团组织,在离退休干部前往社区报到时进行社团选择,打开社区“趣缘圈”,丰富离退休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周末联合德州市魔方协会志愿者,开设公益低偿特色魔方和书法课,受到离退休干部的一致好评。二是打造“家”文化,依托智慧社区平台,以邻里讲堂、社区广播站为载体,以党员骨干为先锋,以离退休志愿者为补充,创立“社邻家”文化品牌,积极营造“我的社区我来建,我的家园我来扫,我的家事我来议,我的家人我来帮”社区家文化氛围,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挖掘和宣传离退休干部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三是打造“红色家园服务联盟”,不断完善为民服务项目。积极吸收离退休老干部担任“红管家管理员”,在推进红色驿站建设、网格化治理进程中,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低龄老人进行以老助老结对帮扶,同时作为“红管家管理员”直接参与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基层治理工作,持续发挥指导监督等作用。联合小区物业、共建邻里超市,实现社区80岁以上老人超市购物免费配送、购物积分兑换减免物业费等便民服务功能,彻底解决离退休老干部、高龄老人的基础生活保障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