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不断整合链接社区资源,引导老年大学学员发挥头雁作用,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激活社区治理“微细胞”,推动老年教育与社区治理互促共赢,让老年教育有广度,活动平台有宽度,志愿服务有厚度。 一、案例背景 随着老年人急剧增多,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从年龄构成看,2021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从2022年开始的未来15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退休潮”。有的老同志退休后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些专长慢慢失去了“光辉”;而有的老同志却能够很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既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自己的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如何为老同志搭建更好的活动平台,畅通发挥作用的渠道,更加有效地引导老同志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为社区治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近年来,奎文区通过实施“长者有为”工程,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奉献在社区”活动,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帮助老年人转变思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将自身在时间和实践中积蓄的一身“武力”有其用武之地,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提高了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有利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建校模式,构筑老有所学的全域版图 一是坚持一核多翼,建强教育主阵地。区委区政府把区老年大学中心校和社区分校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区级中心校建设,目前已进入装修施工阶段,计划年底投入使用。以中心校为原点,逐步向周边社区扩展。目前,在7个街道13个社区设立了老年大学分校,开设书法、国画、声乐、舞蹈、瑜伽等22个专业班级,平均占地面积800余平。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开辟教育新模式。2019年,奎文区老年大学与潍坊市农商银行教育支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区老年大学农商银行分校正式挂牌成立,实现校企联手,共同打造“文化养老”。区老年大学在师资方面提供支持,农商银行提供教学场地,互补所短,实现强强联合,多元化建设老年大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实现资源共享,双方共赢。 三是推进养教结合,拓宽教育覆盖面。区老年大学孙家社区分校、东上虞社区分校、苇湾社区分校分别与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四季青养老中心、益寿堂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开设适合老年人的书法、声乐、绘画教学,把老年教育延伸到社区、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老年教育全覆盖,打破老年群体“孤独壁垒”,有效促进老年群体与社会群体的沟通交流。 (二)丰富活动平台,完善“四就近”服务综合体 一是党建引领,筑牢“四就近”服务基石。鼓励老年大学学员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常住地社区,纳入属地党组织管理,就近参与党组织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老年大学成立党支部,发挥离退休干部领建支部、领带团队、领办项目优势,加强对网格、小区党支部老同志正能量发挥的示范引领。健全组织生活制度,每月组织党员开展政治学习,参加政治生活。号召相对年轻的党员组成敲门服务队,在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敲门问候的同时,开展“送学上门”服务。 二是整合资源,丰富“四就近”服务内容。为满足老年学员文化生活需求,整合社区各种文化资源,利用活动室、图书室、社区党校、社区老年大学等学习活动场所,组织老同志的学习,开展适合老干部特点的文化、艺术、娱乐、健身等活动,以活动的经常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引导老干部从家中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使他们做到益智健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近年来,社区组织老干部开展健身活动60余场次、组织节庆演出40余场次,以活动凝聚人心,极大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三是发挥余热,搭建“四就近”服务平台。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带动广大学员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领域作表率、当先锋,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宣讲活动50余场。培育和发展了春晖爱心艺术团、红领鸢都巡河志愿服务队、成美婚姻公益服务中心、“红小二”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影响和带动社区群众800余名志愿者参与,惠及居民群众2.6万人,扩大了志愿服务在社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骨干队伍 一是选优配强骨干力量。在老年大学选优干事头雁,配强支部成员,从离退休干部党员中,择优推荐有时间、有精力、有经验、有知识、有想法的骨干力量进入支部班子,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头雁领航作用。 二是加强骨干培训力度。与市老年大学对接,为社区老年大学选送优秀教师助力基层教学,促进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向基层“下沉”。加强骨干力量的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帮助他们了解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指导街道、社区推进老年教育与离退休党建服务、“五老”骨干培训、志愿服务指导功能有效融合。 三是发挥骨干“头雁”作用。引导骨干学员就近参与社区生活,根据学员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组织成立声乐舞蹈、书画摄影、体育健身等老年艺术社团30余个,不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成果展示。大虞街道东庄社区春晖艺术团编写快板、小品、三句半、说唱等各种接地气的节目,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辖区各个小区进行文化教育、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200余场,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初步成效 奎文区在实施老年教育过程中,不断实践,逐渐探索出“老年教育+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员骨干在敲门行动、文艺活动、关爱未成年人等方面的特长优势,引导学员积极投身社区治理,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加入志愿服务团队,擦亮“晚情奎文”志愿服务品牌,激活、凝聚和释放离退休党员正能量。 (一)敲门服务不间断,争当亲情传递者 健康街、奎文门、金都社区老年大学孵化13支敲门服务队,与高龄、空巢、重病及需要帮扶的50余名老同志结成帮扶对子,每天上门看望社区独居老人,陪老人聊聊家常。失亲独居的陈英军老人,在巨大的精神打击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敲门服务队志愿者一次次敲门问候中,帮助他逐渐走出了低谷。东关街道苇湾社区老年大学和志愿队伍50余人主动对接益寿堂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文艺演出、捐款捐物、每周三义务包饺子、给予老人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务,打通养老院与志愿者之间的通道,实现供需双方信息“无缝对接”,自2016年以来开展送餐活动累计310余次,受益老人25000余人次,为基层社区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文艺惠民进小区,争做正能量传播者 大虞街道发挥老年大学优秀学员的头雁作用,孵化的春晖爱心艺术团,组织成立声乐舞蹈、书画摄影、体育健身等老年艺术社团30余个,不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成果展示。编写快板、小品、三句半、说唱等各种类型的节目,把身边的模范人物搬上舞台,自编自导自演快板《跟着党走永向前》、舞蹈《北京的金山上》、合唱《共筑中国梦》等节目,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辖区各个小区进行文化教育、文艺演出等公益文化活动200余场,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艺术团团长白冬梅全家参与演出活动,老伴制作演出道具,儿子负责音乐视频,孙子当主持,创城期间全家参与志愿服务,在社区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暑期巡河不打烊,争当生命守护者 每年暑期都是溺水事故易发期、高发期,李家社区、院校街社区由老年大学36名学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巡河队实行不间断巡河,确保河边游玩孩子安全。巡河的同时向青少年和野泳者做好宣传、疏导,一旦发现有未成年人在河边玩耍或私自下河游泳的情况,及时上前劝离并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让附近的青少年们提高防范意识,远离溺水危险,进一步增强了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让防溺水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私自游泳,呼吁家长尤其看护好幼童,不要让其脱离监护视线,以免发生溺水等悲剧,切实做好暑期安全守护工作,提高了家长的监管意识,为保障学生暑期安全构筑了坚实防线。 (四)关爱脚步不停歇,争做文化传承者 赵淑芬是北苑街道金都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同时是“爷爷奶奶半小时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的教员,多年来她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天利用午饭后半小时,她与其他的志愿者一起,给在社区午休的小学生讲传统文化,讲刘胡兰、雷锋的红色故事等内容,培养孩子们有梦想、懂感恩、敢担当的优秀品质,做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李家社区老年大学校长王光明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每年寒暑假,他购买教学工具,义务开办硬笔书法班,教授社区里的学生学习钢笔书法。在两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里,他教导孩子们端正坐姿,正确保持握笔姿势,练习书写结构笔顺。成百上千的孩子们提高了书写兴趣,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为日后的书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验启示 (一)要坚持党建统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发挥党建在思想引领、典型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老年大学学员为主体,社区离退休党组织引领为核心,吸纳老年大学学员融入离退休党组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孵化志愿服务队伍,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要强化培育骨干,提供人才力量支撑。充分利用志愿者骨干的组织引领作用,组建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以成立老年大学党支部为基础,孵化志愿服务团队,扩大引领力,通过社区学员带动其家庭成员及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扩大了志愿服务参与面。在社区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要注重品牌塑造,提供成熟复制模式。志愿服务品牌是品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老年大学要结合分校及学员特长,科学策划服务项目,重点培育、孵化惠民生、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库,促进志愿服务个性化、品牌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