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只听言“民不聊生”,如今“官不聊生”屡屡被提,着实引人注目。当然,“官不聊生”并非指当官的衣不蔽体、吃喝不上,而是指“当官不易”。 前不久,新京报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的影响”,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北京、黑龙江、江苏、福建、陕西等省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2013年后,有79%的受访者没有收到任何礼品。有93位受访者还表示“公务员不好当”。 当官的都清楚,如今,不能坐好车了,不能喝好酒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就拿刚刚过去的这个年来说,年礼没人送了,送也不敢收了,单位福利不给发了,连挂历都得自己买了。 不仅如此,据人民论坛杂志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他们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担心网络舆论只看错误不顾成绩,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难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有55%的公务员表示面对网络“有压力”,10%的受调查者认为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官不聊生”才是理想政治常态 在感叹“官不聊生”的公务员看来,如今工作没油水还压力山大,这感叹似乎挺有根据。但这恰恰说明了,之前官场生态的不健康。 我们知道每年公务员考试都犹如万人争过独木桥。什么原因,公务员身份收入稳定,福利保障是一方面,官本位思想以及当官后有可能获得的特权还有灰色收入也在某些人考虑之列。试问,有几人是奔着当公仆,奔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的呢?而现实是,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服务型的政府,需要的是清正廉洁的官员。这就使得官员必须“不聊生”:一边殚精竭虑地为公众服务,一边接受法律、百姓、媒体的监督。 刚刚过去的2013年,应该说是公务员的“禁令之年”,习总书记上台后,一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不少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务员不习惯了。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纠四风到清卡运动;从禁礼令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临近年关的时候,中央更是平均每4天发布一个新规定,涉及到公务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类似的禁令往年也有,但往往禁而不止。2013年却是动了真格:规定细致,且对违纪行为一律采取高压态势,不仅查处了两万余名“顶风犯案”的干部,甚至还点名道姓公开通报处理了有关典型。 但如果因此就大呼“官不聊生”就未免太矫情了,因为不管看看中央出台的哪条规定都是为官者的分内事儿,是为官者的职责所在,是为官者的底线,而非拔高。 我们离“官不聊生”还有段儿路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说,官不聊生实际上是判断一个国家发不发达的一个标志。跟着周教授的这个思路,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想到卡扎菲,七个儿子一个闺女,占有的财富恨不能超过利比亚小一半,利比亚怎么样?那是民不聊生,官绝对富得流油。正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想到德国。 在德国,是真正的“官不聊生”。你要想当官,首先你的权利是有限的,第二,你的手不能伸到人民腰包,只要一伸出来,必被抓,哪怕你是高官。举个例子,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请客吃饭,有人就质疑你是不是用公款请客了,于是,媒体登出报道:默克尔请客了,请了企业家。默克尔一看就慌了,赶紧把发票贴在网上,说这个是我自己掏的钱,媒体才善罢甘休。 但恰恰由于德国政府官员非常廉洁,以至于在经济这块大蛋糕上,政府官员几乎分不到什么。德国财政收入的35%被用来补贴社会保险、农业、食品,加上对其他一些弱势行业的扶持,对个人的补助,加起来到55%。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的大约55%是直接用到民生的,其他大约20%是用于教育,20%用于国防、外交,包括对外援助。这几项加起来,大约剩不到10%了,这才是公务员开支。显然,这是德国民富国强的其中一个原因。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离“官不聊生”还有不小的一段路要走,当然我们也可以预见,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官不聊生”的政治生态环境将持续深入下去。最近有媒体报道,有些公务员因此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如此,倒是件好事,公务员队伍也需要大浪淘沙,淘去那些“官老爷”,留下真正清正廉洁的官员,如此,才能实现强国的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