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曲从作词、谱曲、发表,到唱响全国,时间很短。歌词仅有43个字,却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曾鼓舞过无数中华儿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那铿锵的歌声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浓缩和象征。 时光荏苒,弹指已过去60多年,志愿军战歌的歌声把无数人带到那难忘的峥嵘岁月,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战歌的曲子是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半小时内边哼唱边在大腿上敲打出来的,而歌词原本是“出征誓词”,真正的词作者麻扶摇却认为署名“志愿军战士”更确切,说志愿军战士这些“最可爱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作者。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北大举进犯。10月,毛泽东主席果断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时,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麻扶摇所在炮兵团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一天晚上,麻扶摇辗转反侧,昔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画卷浮现在眼前,他想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这振奋人心的词句便跃入他的脑海。随后,他又写下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他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开阔,认为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我军武器装备的劣势,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样,他又写下了第三个句子:“中华的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写完这首诗后,麻扶摇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不由地朗读起这首出征诗:“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的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吟完,收起纸笔,掀起棉被,蒙头大睡起来。日后,麻扶摇说:“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指战员们出征前昂扬的斗志,使他产生了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很快,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创办的《骨干报》相继刊登了这首诗。当时,连队一位曾姓的文化教员还为这首诗谱了曲,在全连教唱。 入朝前,部队进行战前动员。陈伯坚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到麻扶摇所在炮兵部队采访时,看到连队的墙报上贴满了各种决心书,并偶然看到那首在战士中广为传诵的诗,觉得诗写得好,充满战斗气氛,就抄录了下来,后在撰写战地通讯中就引用了这首诗作为开头,但同时也将其中“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的好儿郎”改为“中国好儿女”。 《人民日报》刊登了这篇战地通讯。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一直关注着抗美援朝战争,看到《人民日报》上引用的这首诗后,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轻声哼哼,感到很上口,就在腿上敲打敲打,不到半小时就把旋律在腿上敲打出来,一首经典乐曲就此一气呵成。 当时,周巍峙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并把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11月30日,《人民日报》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再次发表了这首歌。不久,周巍峙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后将歌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让周巍峙和麻扶摇始料不及的是,这首歌很快唱红大江南北,激励着志愿军将士英勇奔赴朝鲜战场,浴血杀敌,成为那个时代最高亢、最激动人心、最代表全国人民心声的代表作之一。 1953年,政务院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共同开展对1949年至1952年间产生的群众歌曲的评奖活动。经过由下而上的推荐,从三年间全国发表的万余首歌曲中,评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