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老干部工作“创新创优”,打造一批站得住、叫得响、可学习、可复制的项目品牌,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活动形式,结合“喜迎二十大”主题,充分运用老同志“能说善讲”优势,开设“银龄说”微讲堂,擦亮“两高”地区特色名片,力求用小杠杆,撬动“党建+”效能大提升。 一、整合“共性”资源,高位推进提升向心力 立足老干部的实际,打造常态长效机制,推动“银龄说”微讲堂规范有序、良性运转。面上统筹做加法。成立项目专班,由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抓总,老干部局具体负责,协调镇街组织系统力量,制定下发项目实施方案;在12个镇街、区级单位及部分涉老团体中开展摸底调研,通过“看、听、议”环节,加强项目统筹。保障措施做乘法。加强与教育、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人财物支持;构建以工委指导、原单位领导、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主导、老党员参与的“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的局面。平台融合做减法。坚持“党建带群建”,整合区宣传统战部、工青妇、涉老协会等单位平台资源;明确“1+X”阵地建设,将老干部党支部或工作室作为主阵地,将教育基地、生态农场、百姓大舞台等地方“名片”作为分场地开展系列党课,全力推动“1+2”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在全区迅速掀起“银龄说”微讲堂的实施热潮。 二、集成“共通”效益,创建品牌激活生命力 组建10余支“银龄说”宣讲团,带动100余名老干部共同参与,实行“党委点单,支部派单”模式,聚焦中心工作精准发力,用“银龄”声音服务地方发展。“名人”课堂淬红色初心。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开展“鉴古知今,学贤砺志”小微型党史宣讲,先后邀请史保东、窦顺喜等九旬抗日老兵,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一人讲、众人议的形式,实现党员教育从说教式向启发式转化,为《高港文史》《白马镇志》提供了10多万字的史料素材。“名嘴”课堂亮先锋形象。发动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同志紧密参与“放样子、亮群像”项目,采取非遗文化展演、老干部领学、老党员议事等形式,邀请“银龄”讲师走进百姓大舞台、党员议事亭、志愿服务大集市等地,发挥“大喇叭”作用,帮助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名师”课堂育时代新人。结合“吾论如何”成长论坛、“源头活水”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青仔公益暑托班”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徐勤生、全省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章庆生、地方经济能人等名师,走进全国文明村、龙头企业生产车间、海军舰艇文化公园等地,传授人生智慧。系列实境课堂为年轻干部分析了30余件基层案例、带来了60多条农村工作经验,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生动的文化课。 截至目前,“银龄说”面向240多名年轻干部、500多名中小学生、300多名群众,开展各类宣讲80余场次,基层理论宣讲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共建格局,相关做法在“江苏老干部”“泰州老干部”“中国火炬杂志”等媒体推介。 三、打开“共建”格局,多处开花扩大影响力 顺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将自主动作与规定动作有机融合起来,为系列微讲堂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以点带面,争创一地一品。通过参观走访、专题介绍等形式,建立“一街道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离退休干部工作品牌。同时,明确各片区微讲堂特色内容,形成了各地特色品牌。紧贴实际,催生叠加效应。将创新项目与年度工作重点结合起来,以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发动“银龄”讲师在社团协会中带头上好党课,持续向深处推进“1+2”组织模式。总结提升,促进比学赶超。建设“互联网+党建+服务+活动+宣传+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云平台”彰显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的成果;借助各类会议、培训等契机,进行总结、提炼、推广,扩大了微讲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全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