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临沂市河东区刘聚兴:办公益农民老年大学 乡村振兴沃土洒真情

2022-9-2 15:4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525| 评论: 0|原作者: 李娜 汉笑|来自: 临沂市河东区委老干部局

摘要: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年轻时,他曾是一名教师,三尺讲堂潜心育人;他曾是一名基层电影放映员,光影流变初心不改;他曾是一名文化站长,举旗育化润物无声;他曾是一名新闻通讯员,以笔为犁耕耘事业。如今 ...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年轻时,他曾是一名教师,三尺讲堂潜心育人;他曾是一名基层电影放映员,光影流变初心不改;他曾是一名文化站长,举旗育化润物无声;他曾是一名新闻通讯员,以笔为犁耕耘事业。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坚守初心,发挥余热,奋战在文化宣传和服务基层群众的一线,进镇街走村居,关注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关注传统文化的发掘、弘扬和普及,关注老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建立公益农民老年大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把满腔真情挥洒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桑榆赞歌”。他就是74岁的老党员刘聚兴,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祝丘老年大学校长

热心公益办大学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始终心系农村农民。办农民老年大学的想法,源自退休后和老朋友的一次闲谈,在回老家的公交车上,他偶遇一名农民老友,攀谈中得知,这位老友已经三次进城报名学二胡,前几次都是因为人多报不上,老友直感叹,咱家门口要是有个老年大学,那想学啥就方便了。这话在他心里扎了根,他随即走访周边十几个村居,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农村的老年人不是不想学习,是苦于缺乏就近学习的便利条件和资源。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他在心里盘算,自己从事了一辈子文化宣传工作,不仅积累了摄影、绘画、写作、民乐等方面的知识,还有着广泛的人脉,何不利用这些优势,为乡亲们提供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他试着联系了一些熟悉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没想到大家听了他的想法都非常支持,这让他十分欣喜,更加坚定了兴办公益农民老年大学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家人和亲朋反对,他们认为办老年大学不是一件动动嘴皮子就能成的事,一没有钱,二没有物,三还没有场所,操心费力不说,办不好还让人笑话,老了就图个清静,何必这么劳心劳力。他迟疑了,但乡亲们听说要在家门口办大学却非常高兴,一拨拨上门恳请加快乡间办学进度,刘聚兴坐不住了,他横下一条心,决心不管千难万难,拼上老命也要为乡亲们把免费学习的平台建起来。说干就干,办大学得有场所,他多次上门做工作,动员村里一位单身老人腾出4间闲置平房,又将自己的音响、二胡、笛子及笔墨纸砚等物品无偿拿出来供大家使用,农民老年大学就这么办起来了。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报名的学员就发展到了近百人,办学的农家小院已经不能满足办学条件,刘聚兴就将办学地点改到了村后的祝丘河畔。每天清晨4、5点钟,他就带上乐器、音响等物品,到河边与农民们一起唱歌跳舞、排练戏剧,附近镇街的农民也都慕名前来参加,人多的时候有数百人。冬天河边寒冷,他心里盘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把老年大学一直办下去,得想法子弄个像样的场所,刘聚兴犯了难,他四处打听,商谈了附近镇街的十余家闲置厂房,都因为资金不足告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爱心企业家听说了他热心公益事业办大学的事情,主动提出将企业沿街房屋的三楼无偿提供给老年大学使用,还拿出30余万元支持办学和场所整修。这让刘聚兴喜出望外,场所的整修装饰由他亲自设计、亲自监督,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交通便利、宽敞明亮的农民老年大学正式投入运营。为给学员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刘聚兴多方联系,协调相关部门资助1000多张桌凳及体育健身器材,广泛联系大学退休教授、书画家、戏剧舞蹈家、作协、摄协及区直部门干部到老年大学免费执教。自2011年公益农民老年大学创办以来,每年固定招收学员300余名,免费开设歌舞、书画、摄影、锣鼓、戏剧、健康教育等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农民书画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诗人。他充分发挥老农民艺术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作用,以老年大学为平台,传授了非遗秧歌扑蝴蝶、柳琴戏、民间小调等,同时组建了农民书画学习创作部,民乐表演队和农民文化艺术团,2019年,农民老年大学被认定为山东省老年学习教育示范点,今4月,刘聚兴被汤河镇聘为“治村导师团”导师并颁发聘书。

刘聚兴(右)在祝丘老年大学与离退休人员排练节目

组织老年大学艺术团进社区、村居开展文艺宣传

与学员商讨剧本

弘扬文化结硕果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通讯员,他躬耕新闻四十。为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他先后走访80多个村居社区,采写了乡村轶事、历史名人、民风民俗、历史沿革等文稿30多篇,新闻稿件100余篇,拍摄相关图片千余幅,撰写文字近30万字。他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艺人进行细致采访,创作了非遗歌舞民间小调《锢镂担挑》;带领老年大学学员贴近群众调查了解,编写了以驻村第一书记为原型的现代柳琴戏《小郁下乡》,撰写了反映精准扶贫的小戏《舞缘》《拉偏仗》等,这些戏曲节目搬上了舞台,获得了省政府、省扶贫办、省文化厅及市区第一书记的赞誉,在河东区展开巡回公演,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他制作的扶贫微电影在网上播出达到30万人次,拍摄反映农村巨大发展变化的图片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市区展出,其中,图片《咱农民的快乐生活》在国家级展出中获三等奖,图片《家乡美》《贫困村巨变》《移民今夕》分获临沂摄影展三等奖、优秀奖年来,他累计组织农民参加健康、书画、民乐、歌舞、戏剧等学习研讨活动1000余次,受教育农民数达到十万余人次。

组织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参加市区学党史宣讲比赛

开展乡村文化创作

老年大学交流文化创作体会

“五老精神”展风采

他坚持弘扬“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的“五老精神”,关心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在老年大学开设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展室,通过发动学员捐赠,筹集5000余件民俗物品,邀请青少年、家长走进展室感受民俗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他带领学员深入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多次为青少年赠送民俗、历史文化书刊,表演民族乐器、地方戏剧等,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组织农民老年大学学员和部分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联系媒体、保险公司及知名企业家,开展帮扶、救助留守和困难儿童等活动,为他们购买学习物资,进行课业辅导,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为提高社会对困难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度,撰写了长篇报道《河东区职业中专残疾学生自强不息学国学》。他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进事迹,被山东生活频道《关爱未来》栏目专题报道。

为故县小学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他先后当选山东省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一线服务者,被评为临沂市文化惠民服务最美志愿者,获全国、全省敬老先进个人和临沂市敬老先进个人提名奖,被市文旅局授予文化惠民最美志愿者称号。他始终践行新时代的沂蒙精神,退而不休,奋斗不止,将自己积累的文化宣传知识,无偿回馈给养育自己的农村和农民,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组织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