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发布,居家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当前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年提高,“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一概念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何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德城区广川街道岔河社区以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为进一步满足辖区广大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021年3月,德城区广川街道岔河社区开设了社邻学院,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共享社区发展红利。坚持社区自治、居民共治、老年人善治的能力三提升,创新“三精工作法”,将精准分类、精细治理、精心服务融入社区老年人的服务与社区治理中,不断探索社区老年事业发展新路径。 岔河社区开设的社邻学院,下设葫芦丝、声乐、绘画、书法等课程。每年分春季、秋季两次招生,针对辖区居民全部免费教学。社区邀请了心连心艺术团和翰墨缘书画社等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授课教学,每周安排一次课程,每次课程两个小时,翰墨飘香、书声琅琅、丝竹阵阵,真正为辖区老年人筑起了为老同心桥。 一、文化爱老,筑起活动阵地桥 岔河社区社邻学院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为老年居民开辟阅读、舞蹈、戏曲、棋牌、剪纸、康养等多个活动阵地,定期开展“四德”标兵、社邻之星、文明家庭各类评选,助推社区“德治”发展。创新“讲”“评”“帮”“乐”“庆”实践方式,面向老年居民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演出、健康服务、文化传播、爱心帮扶等特色实践活动。盘活用好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作用,形成一个集学习宣传、寓教于乐、志愿实践于一体,展示新思想、新理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平台、新阵地,通过社邻学院建设打通宣传、引导、服务老年居民的爱老助老“最后一公里”。 二、文化助老,筑起便捷居民桥 岔河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26.65%。面对占比如此高的老年居民,岔河社区深入剖析老年人对电子设备不了解、行动多有不便等的特征,开辟出一条文化助老新路线。当前智能手机已经和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为加强辖区内老年群体对智能手机的学习和了解,社邻学院依托社区“双报到”工作,成立校社实践基地,联合德州学院志愿者协会开展“老年智能手机课堂”,考虑到老年人对新生事物学习、接受的速度较慢等问题,多轮授课、注重实践、现场实操,累计开课60余节,培训老年人800余人次,极大便利了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让辖区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享受智能化生活,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三、文化养老,筑起文化生活桥 社邻学院邀请翰墨缘书画社徐俊杰老师、京剧社谢英老师等专业力量为辖区居民进行书画、声乐授课,深受居民欢迎。乒乓球课、魔方课、京剧课、声乐课、瑜伽课等多样化的课程,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点单式”教育培训资源的同时,也优化了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与社区发展的融合度,打造了“和美近邻,聚融岔河”的文化氛围。每逢重大节日,岔河社区社邻学院京剧社便会受邀为居民进行京剧演出;每月在社区举办的“情暖夕阳 老有所乐”集体长者生日会上,葫芦丝课堂全体师生为寿星们进行演奏,为老人送上最真挚的生日祝福;乒乓球课的学生们常常自发组织各类比赛,切磋球技、共同进步、强身健体。社邻学院通过开设公益性课堂,使辖区内的老年居民既得到文化方面的提升,又收获生活上的快乐或是得到身体的锻炼,极大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岔河社区社邻学院截至目前已经开设了200余节课程,服务居民突破了5000余人次。通过社邻学院的建设,让社区居民真正在自己家门口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社邻学院通过活动的多样性,在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居民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建设属于居民自己的邻里社区,让居民能够更好地提高文明程度,享受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