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周二19点-22点,是健身操课的“高光时刻”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最受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欢迎的“燃脂三件套”是,跑步、跳绳、健身操。每个周一和周二的19点-22点,是体育健身操课的“高光时刻”。 在此时段中,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24.67%的健身者在跳操,他们每次跳健身操的平均时长是13.21分钟。91.11%的健身操练习者是女性健身者。男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18.8%的人每周至少1次参加操课健身。 从2020年到2022年,18岁以下健身人群跳健身操的人数大幅增长,2022年比2020年增加2倍多,但平均跳操的时长有所减少。相比之下,45岁以上健身人群,近3年来跳健身操的人数虽在小幅增长,但累计时长保持均衡。他们在2020年平均跳操时长是17-18分钟,2021年和2022年基本保持这个时长。 健身行为更数字化健身激励便捷“可视” 接受调研的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56.2%的人表示体育健身的激励来自“共同健身伙伴邀约”,这一选项超过了来自“自律”的健身激励,说明体育健身具有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特别是在居家健身场景中,分享健身成果也是健身激励措施之一,在这方面,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更具优势。使用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的健身人群中,超过4%的健身者每天更新和分享体育健身数据。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受访者中,35%的受访者认为,平台提供的数据形态奖励(如运动数字勋章)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激励,其对体育健身的激励作用超过了“来自健身场馆的督促提醒”。在获得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人群中,分享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者占3.82%。在户外健身项目中,获得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者中有11.85%的人主动分享。郑州健身人群尤爱数据形态奖励,他们参与数据形态奖励活动的比例是其他城市人群的3倍。 “活力十足”健身城市素描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普及和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各个城市的“体育健身圈”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显示出“活力十足”“动能无限”的体育健身魅力。 综合城市中参与健身的人数、健身习惯分析和健身环境友好程度等因素,这10个城市可以称得上“活力十足”“动能无限”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郑州、重庆、深圳、杭州、西安、武汉。 关键词:晨练、晚练 清晨7点,北京健身人群的晨练高峰时间到来。北京健身者爱走、跑和骑行。 1个小时后,早8点,上海健身人群迎来晨练高峰时段。上海健身者更偏爱力量训练和增肌塑形。除了走路、跑步和骑车,上海健身者还喜爱太极拳、格斗和冥想。 晚上是成都和广州健身者的体育健身高峰时间,他们比全国健身者晚1个小时健身。 关键词:健步走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健身人群中,很多人喜爱“健步走”。北京是周行走累计距离最多的城市。郑州是周行走累计时长最长的城市。 深圳是周行走累计时长第三长的城市。沈阳是周行走累计距离第二长的城市;哈尔滨是周行走累计距离第三长的城市。 关键词:跑步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上海健身者和北京健身者在爱“跑步”方面不分胜负。上海是周跑步累计时长最长的城市,北京是周跑步累计距离最大的城市。除了京沪,广州、成都、苏州、西安、沈阳的体育健身者都在全国“爱跑榜”上有一席之地。沈阳健身者跑步累计距离在全国位列三甲。 关键词:骑行 健身骑行人群最集中的城市是北京,其次是成都和上海。 石家庄和昆明不仅是周骑行累计时长城市的冠亚军,也是周骑行累计距离城市的冠亚军。 关键词:年龄 同样是热爱户外健身,各个城市的“主力年龄群”有所不同。2022年5月,北京健身人群对户外健身的热情激增,新晋“遛弯儿”爱好者集中在40-60岁。北京中轴线和东三环亮马河边,是被打卡最多的“遛弯儿”路线。 上海的户外健身人群集中在22-25岁,热门路线以生态公园和文艺景点为主。成都市户外健身人群主要集中在12-18岁,跑步路线以湿地公园为主。郑州市户外健身人群中18-22岁青年占6成,男生是女生1.5倍。杭州市户外健身热门路线是早8点的西湖边和晚8点的花令十二·国风跑道。 国民健身趋势洞察 体育健身是体育消费等产业化发展助推力量 国民积极健身趋势的加强,将促进体育消费及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赛事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据调研,2020年成年人与老年人人均体育消费分别为1758.2元和1092.2元,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增长789.8元和588.2元。在消费类型方面,2020年成年人与老年人实物型消费在体育消费中占比为53.7%,与2014年调查相比,下降25.3个百分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占比分别为20.6%和7.7%。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提高13.7和2.5个百分点。 在对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进行的调研访问中,80.4%受访健身者表示,愿意在健身鞋服领域进行消费;54.1%受访者愿意在健身器材、装备领域进行消费;32%受访者愿意在健身食品与饮料领域进行消费;28.6%受访者愿意在健身智能设备及周边领域消费;24.2%受访者愿意在健身课程与健身卡领域进行消费;14.2%受访者愿意在观赏体育比赛的消费领域消费。多家互联网平台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6月,小型居家健身器械、健身服和运动鞋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32%-300%。 体育健身除带动体育消费总额增加外,也促进体育消费结构优化。国民体育消费倾向从实物型逐渐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转变,体育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国民体育健身对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有直接拉动作用。 2020年以来,政策也不断释放出利好信号。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相继举办多种主要由群众参与的运动赛事,让群众体育赛事与群众健身行为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2022年6月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向公共体育场馆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群众进行科学健身活动。 体育健身是推动体卫融合、体教融合和体旅融合有效措施 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育健身将更加广泛地与可穿戴设备结合。这将辅助健身者便捷地获得科学健身指导,令健身更安全、更高效。 健身者不仅可以在健身场馆获得专业运动员提供的健身指导,还可以通过元宇宙技术,与各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直接较量”,这令健身更有趣和更具创造力。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智能健身器械、智能冲淋设备和健身步道智能服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这将令健身者在15分钟健身圈内,更加舒适和安全地享受体育健身。 同时,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将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健身项目,全年龄段人群将在预防近视、缓解体态畸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更加系统和广泛地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健身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将受到更多重视。 国民在体育健身活动和项目方面的多样化发展,也将促进国家健身场馆的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如人们对冰雪运动项目的热爱将带动冰雪旅游业态的发展和成熟一样,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也将向服务业延伸发展。 体育健身将进一步促进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的发展,将成为人们谱写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点睛之笔”。 报告监制:万世成 报告策划、撰写:袁婷 曹树霞 李凌宇 专家审核:张一民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数据支持:Keep运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