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颁布实施,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越来越多的国民将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养成规律健身的习惯并追求更科学、更便捷的健身服务。 为直观、动态、数据化观察2020-2022年全民健身趋势,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学术支持、人民网主办的“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由Keep运动研究院提供数据支持,结合《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和访谈调研内容,发布“人民爱健身”《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 国民健身趋势分析 养成健身习惯人数增多,国民积极健身趋势呈现 调研发现,我国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5%,较2014年调研增长18.5%。以一周作为观察周期,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平均健身累计时长为99-120分钟。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制的《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建议,成年人每周累计进行2.5-5小时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每周至少进行两天肌肉力量练习。因此,我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体育健身系统性、持久性和健身质量方面还需要提高。 我国国民体育健身项目丰富多样,不同健身人群各有所好。跑步、跳绳、骑车、球类、健步走、广场舞、舞蹈和体操都是国民健身经常参与的项目。男性健身者比女性健身者更喜欢户外健身方式。女性健身者比男性健身者更喜爱舞蹈和体操。此外,国民对力量训练也比较重视,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25%的健身者经常性参加力量训练。 体卫融合意识增强,健身为“健体”也为“强心” 国民对体育健身目的认知更加全面,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参加调研访问的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75.52%的受访者回答,健身是为了提升身体功能。 青少年健身人群和女性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运动能力”,老年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心肺功能。72.1%的受访健身者认为,体育健身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交关系方面。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这两个数字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提高13.5%和3.7%。通过平台获得体育健身辅导和协助的人群中,67.43%的健身者主动寻求科学健身指导内容。 健身场景多元化,爱户外健身也能居家健身 “公共体育场馆”“广场空地或道路”“健身路径”“社区体育场地”“公园内园路与铺装场地”,是成年人与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国民使用政府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公园内场地进行体育健身的比例,分别为26.9%和9.0%。与2014年调查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8.5%和3.6%。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偏爱户外健身。49%的健身者选用户外运动方式。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020年以来,居家健身成为新的体育健身场景。在同等便利的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下,74.3%的受访者首选在户外健身,46.2%的受访者首选居家健身,30.8%的受访者首选在室内健身场馆健身。 与60岁以下健身人群相比,60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更喜爱在户外锻炼。与男性健身人群相比,女性健身人群更喜爱居家健身或在室内场馆健身。 健身习惯东西南北有差异,城市性格各不同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是99.13分钟。南方地区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比北方地区健身人群多10.69分钟,达到109.82分钟。东部地区健身人群的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和能量消耗值,超过中西部地区健身人群。 对于每周进行3天以上体育健身的人群(即积极健身人群)来说,南北东西也有差异。西部地区的“积极健身”人群每周平均累计健身时长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北方地区的“积极健身”人数超过南方地区。 全国各城市的体育健身习惯各有特点。北京健身者喜爱“健步走”和跑步,不仅参加走、跑运动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最多,走、跑的距离也最远。上海健身者不仅喜爱健步走、跑步和骑车,还喜爱太极拳、格斗和冥想。沈阳健身者的跑步距离位列全国前三甲。说到骑行,全国各城市中,石家庄市独占鳌头,石家庄健身者在健身骑行的时间和距离上都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一。 国民偏爱晚上健身,冬季健身累计天数最多 就全国范围来看,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普遍在晚间时段(17:00-22:00)进行体育健身,其他受到偏爱的健身时段是清晨(7:00-9:00)白天(9:00-17:00,午休除外)和午休时段(12:00-14:00)。 北京的晨练高峰时段是清晨7点,上海的晨练高峰时段是早8点。广州和成都的健身者更喜欢晚上体育健身,且这两个地区的健身“晚高峰”比全国的健身“晚高峰”时间迟一个小时。 从每周平均累计体育健身天数来看,全国范围的健身人群,体育健身累计天数最多的季节依次是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不过,健身能量消耗值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运动画像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人群,一部分是规律健身人群,他们平均每周进行1-3天体育健身,他们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总数的75%。还有一部分是积极健身人群,他们平均每周进行3天以上体育健身,他们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总数的25%。 平均周累计健身99-120分钟,多数人每周健身1-3次 我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为99-120分钟。积极健身人群比规律健身人群,每周平均健身累计时间多73分钟。 男性积极健身者平均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消耗306.19千卡(约相当于100克烧饼的热量),女性积极健身者平均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消耗206.45千卡(以一杯100克普通酸奶计算,约相当于3杯酸奶的热量)。 在积极健身人群数量方面,北方地区超过了南方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健身人群的能量消耗值高于全国整体平均数据,超过中西部地区。 国民在冬季最容易坚持健身,夏季健身热量消耗最高 以一周作为观察周期,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坚持体育健身的“决心”,在一年四季中“有强有弱”。全国范围内,健身者每周坚持体育健身天数的排名,依次是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所以可以说,最容易坚持体育健身的季节是冬季。 健身者每次体育健身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也是冬季,不过,体育健身能量消耗值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同一地区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夏季人均能量消耗值是冬季人均能量消耗值的2-3倍。 国民健身项目主要是健步走、跑步、球类和健身舞蹈,老年健身者更重视力量训练 我国全年龄段健身人群都有各自经常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低龄人群主要体育健身项目是跑步、跳绳、骑儿童自行车;成年人主要体育健身是跑步和球类;老年人群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健步走、跑步和广场舞。 男性健身者热爱球类运动人数最多,女性健身者热爱舞蹈和体操类运动人数最多。低龄男生和青少年男生,更喜爱篮球,低龄女生和青少年女生更喜欢跳绳、舞蹈和体操。老年男性健身者参加乒乓球和登山的比例较高,老年女性参加广场舞和健身操的比例较高。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也重视力量锻炼。在有意识经常进行力量训练的健身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近于2:1。17.2%的成年男性健身者和8.0%的成年女性健身者经常性地参加力量锻炼;7.1%老年男性健身者参与力量锻炼,3.1%老年女性健身者参与力量锻炼。 在通过体育健身指导平台辅助健身的健身者中,无论是男性健身者还是女性健身者,都会选择力量训练性的体育健身课程。在力量训练课程用时上,青少年健身者平均用时15.44分钟;成年健身者平均用时20.07分钟;老年健身者平均用时41.72分钟。 与成年人健身者相比,老年健身者不仅在力量训练课程上所用的时间更长,而且练习该课程的频率也高于成年健身者的平均值(1.07次)。老年健身者每周平均有1.45次练习力量训练课程。 男性健身求塑形尤爱跑步和骑行,女性健身求减脂更爱健步走 概括地说,国民体育健身的第一目的是为提升身体功能,其次是为调节心情、保持精神健康。男性健身人群对于体育健身的第一诉求是塑形。女性健身人群的第一诉求是减脂。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体育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体育健身指导。67.43%的健身者主动寻求科学健身指导内容。这部分人群在体育健身时专门练习热身、拉伸类课程的时间占总健身时长的4.41%。 主动寻求体育健身指导的健身者,希望在以下体育健身项目中得到课程指导和陪伴训练:跳绳、跑步、动感单车类、高强度间歇训练、健身操等。 通过体育健身指导平台进行辅助健身的健身人群中,男性健身者最常参加的课程是力量训练、热身与放松、户外跑步;女性健身者最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力量训练、健身操、热身与放松。 按照健身运动强度与动作难度划分出高、中、低三个级别,男性健身者在高中低各健身强度上,都喜欢训练腹肌和胸肌。女性健身者在中高强度的健身课程上,倾向于将“暴汗健身”和韵律相结合,喜欢各类有氧操和快乐舞蹈;在中低强度的健身课程上,更在意“瘦胳膊”、养成“马甲线”和“瘦腿”等身体部位训练。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选择在户外健身的人群占比49%。户外健身各项目中,进行跑步的人数最多,占所有户外健身运动人数的39%,并且在2022年,户外跑步人数显著增长。除跑步外,健步走和骑行也是受健身者喜爱的户外项目。相比之下,男性健身者更爱跑步和骑行,女性健身者更爱健步走,男性骑行健身者人数是女性骑行健身者人数的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