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奎文区金都社区不断加强党建引领,整合链接社区资源,引导老年大学党员骨干发挥头雁作用,探索“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激活社区治理银发力量,形成老年教育与社区治理互促共赢新格局,丰富“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有温度”的社区离退休党建品牌内涵。 一、背景起因 金都社区成立于2011年4月,居民约1.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1757人,占总人口的13.5%;65岁及以上老人1238人,占总人口的9.5%,老龄化较为严重。为有效推进《老年教育发展规划》落实落地,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消除老年人与社会产生的脱离感,2014年8月在潍坊市老年大学和奎文区老年大学的鼎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社区党委紧紧围绕老年群体需求,按照“就近就便、品质规范”的理念成立奎文区老年大学金都社区分校,共开设舞蹈、瑜伽、声乐3门课程,目前累计培养学员1800余名。2018年11月,为更好引领广大老同志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幸福感、获得感,社区积极推进“党建+”工作模式,凝聚更多长者力量,助力社区治理。 二、主要做法 强组织予关怀,孕育支部雏形。金都社区党委书记王致娟表示老年大学分校是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领办的大学,具有姓党为民的政治属性,承载着实现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梦想的重任。为建好老年大学社区分校,金都社区党委强化自身建设,发挥群众工作优势,调研摸排报名学员详细家庭信息、爱好特长、报名目的、身体状况等,试行二次选课制度,即正式开班前两周,报名学员可以任意轮班试听后,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班级、课程、教师,提升精准教授水平和学员学习热情。社区党委帮助离校较远的学员组建“上学团”,节约交通成本的同时增进学员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老老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 以“四缘”聚合力,筑牢战斗堡垒。通过调研了解到学员们课后多以自由活动为主,课后生活空虚无聊、无所事事。为此,社区党委以“地缘、趣缘、业缘、志缘”四缘为导向,在三个班级中精选“四缘”相投、党性素质较高的18名离退休干部党员组建常青藤党支部,并开展党支部“小讲堂”,组织每个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轮流讲党课;启动党支部“微学堂”,利用省网、市网、公众号、志愿服务平台等,培训老年人上网用网能力,党支部工作安排、工作信息宣传等均通过微信推送,并将老同志精选出的经典语录通过指尖微学堂分享,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打造了常青藤党支部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交流平台,老党员们把党支部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活力十足。同时,社区分校以节日为契机先后开展了“品澜沧古茶·习七步瑜伽”的茶会活动、“瑜伽姐妹聚餐大联欢”及“声乐班毕业典礼暨汇报演出”等文体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员之间的感情,促进了老年人之间朋友圈的建立,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引长者献余热,彰显党性光辉。老年大学为求知的老年人打开窗口,同时也为这些退休不退志,渴望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老同志们提供了余热生辉的新舞台。针对辖区“外来新市民多、特长老人多、未成年人多、贫困人口少”三多一少的特点,金都社区分校积极引领常青藤党支部的老党员们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的社区精神,吸引更多非党员学员及社区群众400余人参与其中。秉承“家文化”理念,遵循“建家园”“聚家人”“抓家务”“兴家业”的社区治理宗旨,社区分校积极推进党建带志愿服务模式,成功孵化培育“巧娘便民”“老来乐学”“敲门服务”“温馨餐桌”“文明使者”“平安守护”“临终关怀”“爷爷奶奶半小时课堂”等11支以离退休党员为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惠及社区群众20000余人。 优两建促共融,强化反哺效应。近年来,社区分校遵循党建、校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宗旨,将党建纳入年初重点工作计划和重点校园建设项目,与日常教学工作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在学校文化长廊设立离退休党建专栏,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注重先进典型学员及常青藤党支部事迹总结宣传,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进“大学课堂”,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入到党组织,壮大组织力量。受常青藤党支部先进事迹感染,老同志王崇兴多次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成为支部党龄最小的老党员。他和党支部其他老同志利用午饭后半小时的时间,教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进行红色文化熏陶,培养孩子有理想、懂感恩、敢担当的优秀品质,30分钟的小小课堂,三年多的坚守,陪伴了720多名儿童健康成长。社区党委多次组织全校教职工和社区工作者学习老同志们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和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日常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社区的“家文化”理念更加浓厚。 三、初步成效 老同志们的眼界更宽了,服务更准了,积极性更高了,与社区居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常青藤党支部日益枝繁叶茂、蓬勃发展,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先进集体”,2020年12月,被潍坊市委组织部授予“过硬党支部”荣誉称号。 党支部带动了志愿服务。老党员领衔开展的11个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老党员特长和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进行“零距离”服务。“敲门服务队”每天都要上门看望社区独居老人,每天站在门外等待老人回应的30秒,都是老党员们最难熬的时刻,一年365天的坚持,只为听到老人们的一句平安。失亲独居的陈英军老人,在巨大精神打击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敲门服务队老同志一次次敲门,一声声问候中,陈英军老人逐渐走出了低谷,脸上有了笑模样。 党支部丰富了社区文化建设。老同志的“老来乐学”志愿服务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社区大大小小的文艺汇演、展览活动都由他们一手操办,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他们集体创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讲漫画,成为社区理论宣传的普及教材;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们累积练习2700多小时,创作书画作品300多幅。 党支部推动了社区发展。老党员带领的“平安守护队”主动做起维护社区安全的工作,9年来他们天天早起巡查、晚间巡逻,及时处理和反映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保持了小区1100天零失窃的记录;在老党员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小区物业也成立起了“红管家”党支部,成为奎文区的红色物业标兵,金都社区也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四、经验启示 老党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具备独特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如何用好这三件法宝,激发更多“晚情”力量为党旗再添光彩,是每个老年大学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要健全党员发展机制,凝聚更多银发力量。常青藤党支部的成立,为老党员们在社区安了一个家,促进了离退休党员融入社区、服务群众、建功时代。社区分校应积极对接组织部门,研究制定适合发展老年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程序,每学期保证社区分校充足的党员发展名额,让更多老同志有盼头、有奔头、有劲头,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充实战斗力量。 要开展更多专业实用类活动,增强老有所为的本领。老同志们虽然退休了,但依然肩负着众多角色重任,他们是孙辈儿的良师益友,是社区群众的守护神,是自己的保健师……社区分校应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支部生活日、政治生日等节点,组织开展智能手机培训、育婴知识培训、普通话培训、国学大讲堂、健康养生讲座等活动,提升老年群体在自我保健调理、服务社会、展示风采、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余热作用发挥,唱好夕阳无限好这场大戏。 要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老龄化社会氛围。从年龄构成看,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宣传老年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方面的作用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社区分校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广泛宣传老年教育发展中老党员先进典型事迹,扩大“头雁效应”,为那些退休后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了“光辉”的老同志送去光亮,重燃他们回归社会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