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弟昶是在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至今他已有近六十年党龄。说起自己的入党契机,他回忆起自己1959年至1984年二十多年的军旅经历。 参军后,林弟昶忠于职守,凭借自己的能干,在当兵的第三年,就在一个团部里边当上了负责保卫的警卫班班长。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林弟昶得到很快提升,当了排长,之后去连内做政工工作,即指导员。林弟昶认为自己这一路过来还是比较顺利的。升至连内指导员期间,美国轰炸越南,侵占越南,企图通过越南,入侵中国云南。部队接到了中央的命令,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决定要援越抗美。当时,四万多人的防线中,就有林弟昶带着的一个连。在出国之前,他决心要带动自己带的连出去打好仗。于是,当时已经结了婚的林弟昶,不顾家人劝阻,毅然留下了一句铿锵有力的“国家需要”。 谈起入党原因,林弟昶回忆起参军以后,他和大家一样接受着以“为人民服务”为总出发点的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在家时不懂得“为人民服务”的这层含义,进入部队后,就慢慢懂了。谈到当时大的社会背景环境。蒋介石逃往台湾以后,在大陆留下了很多的“内奸头”,打听掌握共产党的行动。这些“内奸”将得到的信息提供给在台湾的蒋介石。在当时这种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又碰到1959年至1961年三年灾荒,百姓们吃不饱,有很多人饿死。国家贫穷,经济低迷,工业落后,物价飞涨。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社会背景下,林弟昶入党卫国的信念越发坚定。他受到党的教育,意识到想要改变中国这个一穷二白的局面,想要中国人真正在这个世界上立住脚,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靠大家来奋斗。所以,林弟昶在当时就提出入党的请求。但他的入党过程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林弟昶的伯父是国民党员,他在政治上遭到了限制。但好在后来,在林弟昶做警卫工作时的团长的帮助下,他成功入了党。回忆党员身份带来最大的不同之处,他说,不仅是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担当,也充实了一份坚实的信仰。这份信仰带来了对岗位的责任,对任何事情的担当。 离开部队后,林弟昶当选了玉环市的政协副主席,为玉环市的发展建言献策,带头发展改革。在玉环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林弟昶主张并牵头完成了殡葬改革和公厕改造两件大事情。林弟昶是第一个提出殡葬改革的人,他想要改变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这一想法在四套班子里面得到了充分认可。他也同时发现了火化问题,提议修建殡仪馆。这一提案进入人大,又由媒体进行宣传,经过各方努力,当时很多反对的人也逐渐接受,这一提案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极大改善了玉环的民风民俗。在被问到工作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林弟昶思索片刻便回答道,在工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单枪匹马,因为这样任何事都是不能成功的。上面意思不统一,下面工作就做不好。他认为必须达到一班子里是一盘棋,将领导团队比喻为弹钢琴的人,十个手指头要一起动,而玉环的建设也在这套理念的贯彻下谱写出了动听的乐章。 林弟昶退休后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同时担任了多种球类协会的顾问还有飞镖协会的顾问。日常生活中,林弟昶以保养身体为主,每天早上去玉环城里参加象棋活动,下午有时候去打麻将。退休后,林弟昶的生活朴素简单,不贪恋物质享受。 在谈到对于祖国未来的展望时,林弟昶非常看重青年人。并寄语:青年人入党,要有四项基本的素质能力:第一,德;第二,能,要有能力做出事情来;第三,勤;最后是绩,要真正有成果。对于大学生党员,要基于事实情况,根据国家的需要去选中目标,考虑哪一项能够适应自己,更好地发挥作用,并衷心希望青年一代能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