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组织和引导他们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已成为当前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陕西省委老干部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将离退休干部群体积极转化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政治资源,在矛盾化解、纠纷调处、社区建设、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建言献策,积极开展活动,引导他们践行初心使命,弘扬正能量,为构建美丽和谐社会奉献余热。 西安:邻里矛盾早化解 守望互助传真情 位于碑林区的太白社区流传这样一句话“矛盾纠纷怎么办?闲事长协会解忧烦!”原来,该社区大部分为30年以上居民楼,因停车位少,居民停放车辆零乱和对宠物管理不到位等,常常因为一些小事造成邻里之间矛盾纠纷。2009年6月,在街道党工委的带领和区委老干局的指导下,由社区干部、驻地退休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28人组成的闲事长协会成立,他们积极化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烦心事、操心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为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闲事长”们经常到驻地院落里走走,遇到乱堆乱放、乱停乱放或其他不文明现象第一时间批评教育并纠正,发现矛盾苗头及时介入化解避免扩大。过去没有闲事长协会,遇到事情居民都是自己处理,期间难免有过激言辞或行为,事情过后往往还有积怨。自从有了闲事长协会,尤其在妥善处理过几起有影响的“大事”后,闲事长协会在社区已经人人皆知,遇到问题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闲事长。 随着协会影响力逐步扩大,社会上许多人甚至带着矛盾纠纷慕名来访,寻求帮助。其中,有对周至夫妇,因和别人合伙做生意发生矛盾,继而引发家庭危机。二人互相猜忌,由小吵小闹发展到家庭暴力,分居两年。家庭面临破裂之际,妻子从周至赶来向闲事长协会求助。经过3个多小时的劝说,夫妻二人再度牵手,并表示“一定好好过日子”。除了这对周至夫妇,到闲事长协会求助的还有来自雁塔、莲湖和高新区等地群众,随着外来求助者络绎不绝,闲事长协会影响已从社区延伸至社会。 目前,在“闲事长”协会的基础上,太白社区创新开辟了“居民会客厅”,离退休的老党员们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会主动发现居民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些问题,也会将院落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拿到居民会客厅来商讨,为群众排忧解难,创建和谐安全的社区邻里社会。 渭南:医患纠纷勇调解 依法维权助稳定 在渭南市临渭区,有一个以退休干部为主体、以退休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医调委,这里共有调解员8名,其中退休干部6名。八年多来,临渭区医调委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以服务群众理念为先导,秉持“免费受理、免费咨询、免费化解、免费调处”的承诺,帮患者维权、帮医院解难、帮政府分忧,促社会稳定,共调解、化解、咨询、引导诉讼医患纠纷701起,处置停尸闹事、摆花圈、拉横幅等重大医闹事件48起,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调解中,医调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始终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声“请坐”相待,一杯热茶暖心,一片真诚调处。为群众耐心讲解法律法规,依法、依理、依情调解,不偏袒任何一方,使医患双方心服口服。她们坚持凡是由医疗纠纷引起的矛盾一并调解的原则,达到案结事了的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让医调委的老同志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产妇王某一家,王某因羊水栓塞死亡,家属百余人聚集在医院摆花圈、拉横幅,围攻医务人员。郝润英带领调解员赶到现场时,发现有三个小伙故意挑唆煽动闹事,与公安机关联系后,查清三人是患方雇佣的“闹托”,依法将其行政拘留。进入调解程序后,召开了医学专家分析会,经过20多天的拉锯战,医患双方终于签订了赔偿协议书。然而,死者娘家父母又到医调委哭闹:“赔偿款分配说不好,尸体不能埋”,调解员按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给予了满意的调解。正准备埋葬尸体时,行政拘留期满的“闹托”又来索赔“损失”,郝润英立即联系辖区派出所,并严正警告“闹托”,敲诈勒索要承担法律责任,“闹托”灰溜溜地走了。这起纠纷,一波三折,终于案结事了。 在调解了多起复杂的医疗纠纷后,临渭区医调委开拓创新,打造了“枫桥经验”升级版。他们学习全国各地调解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医调工作的实际,总结探索出操作性强的“一三五七八三医调工作模式”。患者愁容满面而来,通过调处满面笑容而归,医患纠纷由“闹”到主动申请调解,从漫天要价、胡搅蛮缠,到理性反映诉求,通过调解,达成协议,为患者维了权,为医院解了难,为医务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医患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了贡献。 商洛:人民调解促和谐 服务百姓暖人心 商州区人口众多,经济相对滞后,近几年,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拆迁区域拉大,引发出方方面面的矛盾纠纷问题。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过程中,“商州区老干部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迅速成立,调委会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实施“一台两库三联动”的工作机制,以联合调委会为平台,组成50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家库和100名优秀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员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是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积极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的优势作用,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调委会里,有一个商州“和事佬”叫谷庆敏,今年66岁,是远近闻名的调解能手、“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谷庆敏是商州区委党校原校长,2013年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被组织安排到商州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继续发挥余热,主要工作是受理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方面的民间纠纷。谷庆敏是个热心肠,年轻时就喜欢帮身边人处理矛盾纠纷,但真正从事这一行了,才发现光会说还不行,必须熟知法律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最终自愿达成协议。 60多岁的谷庆敏通过自学法律书籍、观看法治节目、上网查询疑难问题,掌握了大量法律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创立了法情并用法、真情打动法、表扬激励法、排忧解难法、阐明利害法、借用外力法、迂回谦让法、以柔克刚法等“调解八法”,这些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政府减负解了压,为群众排忧解了愁,充分发挥了老党员专职调解“主力队员”作用,为商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家庭矛盾、邻里不和、工伤纠纷等这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在谷庆敏这里总能迎刃而解,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商州“和事佬”、民间“清官”。谷庆敏既是金牌调解能手,又是法治文化宣传高手。他根据这几年积累的调解经验,编了一段119句833字的名为《怎么当好调解员》的快板。谷庆敏拍起双手当快板,当场给记者作表演:“怎样当好调解员,抓住看听想说断。法律法规是根本,政策公德挺在先。为民分忧解困难,保得一方常平安……” 汉中:结对互助献余热 管爱并重夕阳红 汉中市勉县税务局为退休老党员量身定制了“1+1”互助结对管理服务新模式,让青年党员与退休党员一一结对,定期上门看望探访老同志,详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并帮助身体不好的老同志缴纳党费,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聘请政治过硬、党性强的退休干部担任“红色导师”,与青年干部谈政治、话税事,相互取长补短,加速税务系统新老干部传承有序、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青年党员定期上门为高龄或多病的老同志清洁室内卫生,代买药品或陪伴医院体检,帮助联系外地子女沟通生活情况。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老党员送去了学习教材“大礼包”,并为其安装学习强国、“金税桑榆”APP,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学习软件和退休党员微信群。老党员党国金,退休不到一年,突发脑中风,长期在医院治疗,结对的在职党员谢军迅速前往探望,关心问候、了解病情,安抚其情绪,并多方打听治疗中风的好方子好医院、医生专家,为其家属排忧解难、缓解压力。 在年轻同志的关心服务下,老党员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帮助在职党员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建良言献实策。离退休党支部更是主动协调,助力帮扶村成功引进450亩刺梨树产业发展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展示出离退休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员本色。党史学习教育中,他们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党的故事我宣讲”活动,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党员余海清主动请缨为税务干部讲了一场生动的忆党史税史的故事,带领大家重温了光辉历史。 现年88岁的余海清,党龄67年、退休20多年,20世纪80年代担任勉县税务局“一把手”。谈到“1+1”结对机制,他感慨地说:“虽然我退休多年了,但我对党组织的赤诚之心、对税务事业的牵挂之心,永远不会消退!在职同志平常工作都很忙,还经常上门来看望我们这些老同志,加强组织与我们的联系,这是党组织的关怀。这个法子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