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年逾花甲却能烛照他人、余热不断;他,不是法官却能维护公平正义、为民纾困解难;他,生活不苟言笑却能以法明理、用情暖心。他就是始终坚持“听民诉说千般苦,解民忧愁最当先”的济南市钢城区人民调解员——刘加东。 刘加东,195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钢城区教育局退休,被钢城区人民法院聘为特约驻院调解员。他常说“离退休老同志,不仅要做到老有所乐,还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这样说的他也在坚持这样做。 凝心聚力办实事,用心用情解民忧 刘加东常说:“无论干什么工作,首先要有责任心,这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对待每一起调解案件,他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查阅卷宗材料,把案件纠纷的事实经过、争议焦点、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以及在事实认定的关键节点上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都先查询清楚,然后再确定调解方案,把双方当事人的认识误区和问题症结解决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2021年刘加东接到一起棘手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15名农民工被拖欠劳动报酬已经整整8年,雇主申某一直联系不上,8年里他们尝试了一切方法都没有追回这笔钱。刘加东首先明确了调解方向,分析雇主是解决纠纷的关键,在用尽各种方式后,最终联系上申某,案件才有了一线曙光。经过调解,15名农民工终于收到了被拖欠8年之久的工资款,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为民讨薪关怀备至,为民解忧情深似海。”农民工发自内心的感慨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肯定。 耐心调解化纠纷,真情服务暖人心 调解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要有公心,更重要的要有耐心。对每一个当事人的诉求,刘加东总是耐心倾听,通过当事人的大量陈述,像中医大夫看病一样,通过“望、闻、问、切”,把当事人的真正诉求、争议焦点、矛盾根源摸准,再寻求解决矛盾的最佳突破口。 刘加东办公室墙上有一面当事人送来的锦旗,上面写道:“明之以法,析之以理;德艺双馨,案结事了。”这是一起平常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经过刘加东调解,原本已经尘埃落定,但却因义务人反悔不履行协议再起波折。刘加东没有放弃,而是拿出了足够的耐心,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他通过电话交流、网上调解等方式,先后与当事人打了108个电话,通话时间长达1200分钟,最终使该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当事人含泪对刘加东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这钱还能要回来,感谢钢城区法院为群众办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 疫情防控不松懈,线上调解解民忧 因疫情防控要求,开展案件调解工作不能要求双方到法院进行当面调解,为确保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刘加东积极通过电话、网络、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调解方式,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解纷。 “热情司法融化矛盾 诚信调解解除民忧”,一面从北京寄来的锦旗,寄托着外地当事人冯某对刘加东的感激之情。“因为疫情我不方便到法院,没想到这个案子在网上这么快就得到解决”,电话里,身在北京的冯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疫情期间,刘加东接手了冯某的案件,为响应疫情防控期间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的要求,刘加东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了与原告的线上“面对面”交流。原被告之间系同学关系,被告因经营不善,未偿还原告借款。在与被告取得联系后,刘加东从情、理、法入手,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圆满解决。 自2011年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刘加东成功调解各类案件500多件,2021年成功调解各类民事案件154件,其中重大疑难案件20余件,凭借热情诚挚的服务态度、突出的专业技能和显著的工作成绩,获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刘加东先后被济南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离退休干部”,被钢城区评为“六五”普法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