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颁布。《意见》中,针对老年教育专门写了一章,可以说是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文件。不到1个月,安宁市老年大学落成启用。学校建筑面积6966.06平方米,投资约1863.5万元。学校按照云南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创建要求设计施工,有书画教室、舞蹈教室、电脑室、音乐教室、器乐教室等专业教室13间,室外活动场地3块等配套场所,可提供1800个学位,这是安宁市老年大学建校19年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借助《意见》实施、新校舍落成启用的强劲东风,市老年大学明确了“探索‘一核多点’办学模式,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重视师资培育,强化教学管理,科学设置课程,争创全省一流老年大学”的发展思路。如何抓住机会,推进规范化建设,使学校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呢?笔者认为,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安宁市老年大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严而不紧,宽而不松”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强调人性化服务,充分发挥老年学员学习主体性。新校舍落成启用后,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软件建设也要相应跟上,实现管理规范化,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一)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原来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课程设置不够系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名称不规范,老同志报名时易产生误解而报错。随着要求入读的老同志数量和开办课程的增多,课程设置应遵循系统性、多样性、延续性、时代性的原则,趁机重新“洗牌”,科学地规范一下。首先,将各个系列、各个专业的班级逐个分层次,保证每个专业都设有基础班和提高班,有的原来已较成熟的专业如书法、国画等可以再分研究班层次,邀请多名专家、教授共同担当任课老师;其次,将原有的和扩招的班级按照各个系列学科的规律规范名称,做到既直观又有一定的科学性,使老同志能按自己的需求选择到相应的班级,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扩招打好基础;再次,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课程,如瑜伽班、手机生活运用、养生班等,不断扩大和深化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逐步完善。 (二)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在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如教师职责、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各教学班测试办法、班长常规工作等,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将教学管理其他方面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如班委会产生管理办法、教研管理制度、教材使用办法等等,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完善,以推动规范化建设。 (三)进一步规范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学校是校级(主要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班级两级管理,扩招后,班次增多,学员增多,教学管理模式将与之相适应,成立书画、舞蹈、音乐、器乐、信息技术、体育等六大系,由老年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兼任,建立“校级-系级-班级”的三级管理,以利于专业设置、教学组织、招生协调、教研交流等工作。坚持工作人员与老师、班长的沟通制度,课前、课间、课后与老师、班长见面,跟踪教学计划落实情况,了解教学进度和班级学习情况,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采取观摩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老年学员的学习主体性,使每一位老年学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学得快乐。 二、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 推进老年教育规范化,关键在人。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是使老年教育沿着现代化、规范化轨道前进的有力保证。安宁市老年大学从2009年就与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活动与教学互补,资源共享,发挥了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老年大学达到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新校舍落成启用,可招收1800个学位,规模是现在的两倍,管理机构、人员需求和教师会迅速增加,要适应发展需要,体制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一)充实和完善教师人才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规范化的关键。建设一支热心于老年教育事业,有爱心、乐奉献的教师队伍,是老年大学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利用学位增加之时机,规范教师管理,通过安宁市教育体育局牵线搭桥,与市域内相关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各学科的专家来老年大学任教,特别是计算机、电钢琴、素描等专业,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数量足够、胜任教学的后备人才库,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年龄相对合理、大部分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的教师队伍。 (二)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规范管理教师教学行为。任课教师在聘用期间应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停课调课、自行找人代课,特殊情况必须离岗者要提前一周报办公室批准备案。如因病或其他紧急情况不能按时上课,必须及时报办公室;二是重视计划执行。老年大学不同于普通学校每学期上课十八周,教学时间上只有36个学时。老年大学制定《教学质量评估表》每学期对任课教师做教学质量评估,为以后的评先评优做依据。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每学期对所有班级要深入班级听课不少于3次。这样既能听到学员对教师“教”的评价,又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三是倡导按系建立教师教学微信群。教师定期发表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学校定期给予讲评。四是提高教师教学补贴。老年大学教师的课时补贴明显偏少。教师中的教学资历、水平不一样,平均课时补贴也不合理。应该有一个按教学能力拉开差距。采取和教效果挂钩的奖励办法,来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 (三)继续加强班委会队伍建设。老年大学的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学员骨干是指班委,主要是班长。学校在学员中选择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相对年轻、身体健康的学员担任班长。学校制定《班长工作职责》《学员守则》,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举办班长培训班,召开班长座谈会,请老班长介绍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班委会在学校与学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模范作用和是班级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的核心凝聚三种作用,为老师和学员营造一个“教学”的好条件,“乐为”的好舞台。为鼓励先进,每学年组织评选“优秀班干部”,并给予表彰奖励。 (四)打造管理团队。牢固树立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以学员发展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安宁市老年大学组建有“全日制”管理团队5人,其中采用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外聘3人。同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将后勤管理承包给了专业的物管公司,负责学校的卫生和治安管理,安保人员每日定时巡逻,及时疏导校内车辆;保洁人员保障教室窗明几净、院内环境整洁,定期举办消防等应急演练,为教师、学员营造了舒适、安全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组建教学研究队伍。老年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安宁市老年大学办学近二十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必要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理论并指导实践,与此同时,还要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而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艰辛和付出,需要一支有实力的研究队伍。早在2011年,安宁市老年大学就成立了理论研究室,由专职副校长兼研究室主任,由教务处工作人员任研究室副主任,聘请三位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热爱老年教育事业、整体素质良好的兼职人员组成,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安宁市老年大学将要到相关单位多方物色,邀请刚退下来的各领域的老专家加入,有计划、有目的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搭建平台 提升学员们的发挥度 《意见》指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安宁市老年大学将持续通过搭建“四大平台”来添动力。一是搭建学习平台添动力。市老年大学除专业课程外,根据学员比较关心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每学期都有开设时事政治课,把当前时政内容作为学员必修课程,并纳入课时计算,确保时政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搭建展示平台促活动。教学成果展示专项活动已成为市老年大学常态化展示平台,书画、信息技术等系以展览为主;舞蹈、音乐、体育等系以舞台演出为主;器乐活动在班级开展为主;在常态活动中,摄影系开辟“摄影园地”专栏,定期展示学员的作品;书画系定期举办学员习作展,有的班每年还与市诗书画协会、市书协等共同举办书画展览;器乐系每学期举办联欢活动;舞蹈系学员春节前到社区或企业演出等活动。三是搭建实践平台聚能量。组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师生参观新农村建设,让学员们更多了解安宁市农村的变化。科普进学校,请老科协专家讲课。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革命传统进学校、法制宣传进农村、先进文化进社区、节庆活动进企业、进厂矿、进养老院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为安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动力。四是搭建宣传平台造氛围。充分利用“简报”、微信群和校刊等,宣传报道老年大学发挥正能量的各种活动情景。同时,还通过主题征文活动,倡导老师和学员们能讲的讲、能画的画、能歌的歌,能舞的舞,能写的写,摄影的摄影,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扩大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安宁市老年大学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在“扩面”的同时,更要着力“提质”,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丰富课程内容、凸显安宁特色、打造品牌亮点,推动安宁市老年教育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