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市老年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鲜明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四聚四心四共”为抓手,力促各民族老年学员交往交流交融,把老年大学建成多民族老年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聚焦党建引领践初心,共推全域创建“一盘棋”。 坚持党建引领抓创建,做到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力。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各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嵌入社会实践、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服务管理之中,将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知识纳入党员教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有效推动学校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二是激活组织源动力。按照“三不、一方、两双”原则,综合考虑楼层、班级、学习时段等因素,组建5个“学缘型”特设党支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固定学习日”和主题党日等,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临时党组织打造成为民族工作的“战斗堡垒”。 聚焦思政铸魂育人心,共筑精神家园“一条心”。 探索“老年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模式,打造“两个阵地”,引导老年学员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一是建立理论教育阵地。积极发挥“线上+线下”不同载体和平台的教育作用,以浸润式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线上利用“一微两号”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重要论述、时政资讯,向老年学员普及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常识。线下以“课前10分钟微党课”“红色大讲堂”“开学第一课”、道德讲堂为载体,深入讲述民族故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二是建立实践教育阵地。积极探索“党建+老年教育+N”模式,依托学校党支部、学员特设党支部、艺术社团等组织,吸纳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学员党员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以活动为纽带,让各民族学员在活动中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学习进步。在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开展采风写生、参观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社会实践,让学员进一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曲靖革命历史。 聚焦课程体系润民心,共拧繁荣发展“一股绳”。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老年大学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一是打造“课程超市”。依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开设民族舞蹈、服饰、器乐等10余个民族特色课程,让老年学员深入了解语言、服饰、器乐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开设诗词、国画、书法、拳剑剪纸等传统文化课程,增强老年学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常态化开设涵盖语言文化、舞蹈器乐、声乐身段、拳剑养生等7个门类53个专业,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二是坚持“一心一品”。“一心”即以珠江源文化、爨文化、铜商文化、民族文化为核心,“一品” 即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大力挖掘、优先聘用本地“能工巧匠”到校任课,让越来越多的学员加入剪纸、篆刻、戏曲、古琴等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充分挖掘、搜集、整理民族文化元素,把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学校结合罗平的布依族、师宗的彝族、富源的水族创作了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在各级演出比赛中斩获佳绩。 聚焦校园文化强信心,共绘民族团结“一幅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浸润于校园的各个场景中,引导各民族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深化文化认同。一是宣传发动“浓氛围”。利用宣传栏、走廊展板、展览室、黑板报,在校园内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打造具有民族气息的校园环境。在全校范围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利用校园广播站、红色阅读角、主题班会等开展民族文化通识教育,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挖掘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亮点和热点,加强宣传报道,今年上半年共报送宣传信息120余篇。二是多彩创建“造声势”。充分挖掘春节、三月三、端午节、火把节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重大节庆日和曲靖三元宫、宣威虎头山等重要教育基地承载的民族记忆,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老年学员开展诗词书画创作及展览、文艺创作及展演、畅谈发展变化等活动,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传统文化、文艺进社区”等惠民演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把文化活动和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掀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