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走进老年大学,学习喜爱的专业知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晚年生活过得丰富精彩,是当今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在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里,学员们从学习中自我充实,追寻梦想,找到快乐,他们在晚年的退休生活里迎来人生又一个黄金岁月。又到一年毕业季,各色毕业照来袭:花样的大学、青涩的高中、朦胧的初中、萌酷的小学……最美不过夕阳红,最美“毕业”季,老年大学怎能缺席? 2022年3月初,抗疫形势复杂严峻,安宁市老年大学果断决定: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学,学员们居家上微课。学校根据线下教学班具体情况和任课教师对于线上教学适应能力,选定书法、绘画、太极、舞蹈、瑜伽、声乐、花灯等16门课程采取先录播课程,教师和办公室审核后,再通过教学班微信群推送。因“微课”注重“小而精”,按照每节课10分钟,每门课程10节课标准录制,每节课既有独立的知识点,相互之间又有延续性。“微课”一经推出受到了学员的好评。截至目前,按照教学计划共计推送了86节微课,通过问卷调查,学员满意率达85%。经过一个学期探索与实践,以微信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因其操作简便,教师和学员容易适应,尤其适合学员的特点,学员中能够熟练使用微信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 “微课”尽量“小而精”,每门课程一学期控制在10课时左右,每节课时控制在12分钟以内。学校认真梳理所开设课程,观看视频教学的效果,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完整性,突出主题、内容具体,强调重要的知识节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形式,要求内容完整,知识结构要合理,教学内容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符合中老年人学习的特点。更大地收获是:安宁市老年大学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建设,在课程建设、移动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服务、信息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助推老年教育发展升级。 “我们在这里相聚,有欢声,有笑语;有良师,有益友;有困难,有互助;有温暖,有友谊。回首一学期时光,许多情景还历历在目……”虽然,这一学期安宁市老年大学还是没有开学就“毕业”了,这样的留言,在学校微信群里不断闪现。 那就让我们通过指尖滑动,回忆美好时光,看看新时代老年人的风采和永远的芳华。 一、课外社会实践,丰富生活 为更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丰富学员生活,近年来,市老年大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在全力做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活跃第二课堂。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使广大老年大学学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融入社会,传播正能量 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颁布。《意见》中,针对老年教育专门写了一章,可以说是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文件。而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老年大学,自然肩负着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求知欲望、陶冶情趣、寻求精神和健身乐园、延年益寿、再造青春、表率后人和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肩负如此多种重任,少不了第一课堂,也少不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配合和补充,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将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愿望逐步得以实现。特别是第二、第三课堂的轻松、愉悦,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和青睐。如果说第二课堂是消化、巩固和提高阶段,那么老年大学学员走进社会,把在学校学到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则是第三课堂的主要任务。 学员们的“为”是晒出“学”的成绩单,这些成绩单是他们在老年大学加强知识技能学习和道德情操修养的结果。这些成绩单诉说着富民、强国、法制、和谐的中国梦;这些成绩单蕴藏着学员们自尊、自强、自信的风采。这些成绩单小而言之,愉悦了个体身心,陶冶了个体情操,促进了个体健康;大而言之,传承了中华文化,陶冶着家庭文化气氛,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下一代。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慧眼独具,选择了上安宁市老年大学。因为在这里,有知识殿堂,可圆大学之梦。这里,有挥洒自如的空间,可展示才华。这里,有众多知音,可欢笑一堂。这里,有歌有舞,更有诗情画意,还有华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