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妇收养女婴,自强女考上大学 1984年12月的一天,河南省上蔡县黄埠镇黄埠村62岁的吴改名像往常一样拉着板车出门捡废品,他的老伴在街边摆个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摊,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日子过得倒也安逸。 这一天,吴改名在村头听人说,村里有个女婴被转送来转送去没人要,他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不如自己抱来养着。他回家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两口子找到转送女婴的人家,提出收养女婴,顺利地把那个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抱回了家。抱孩子回家的路上,寒风吹得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吴改名顺口给怀中的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叶儿”,大名吴叶。由于老两口和孩子的年龄差距太大,吴改名夫妻让吴叶喊他们爷爷、奶奶。 没收养孩子之前,吴改名听听收音机,喝点散白酒,日子过得轻松自在。自从把吴叶抱回家,吴改名更勤快了,经常拉着车到十里之外的地方捡废品。为了给孙女买奶粉,他多年的酒瘾、烟瘾一下子戒掉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吴叶7岁的时候,就能帮奶奶烧锅洗涮碗筷了,有时还跟着爷爷捡废品。看着孙女这么懂事儿,老夫妻欣慰的同时,心里也酸酸的,他们决心再苦再难,也要送孩子读书。 7岁那年,吴叶被爷爷、奶奶拉着小手送进了学校,让吴改名夫妇欣喜的是,孙女还真是读书的料儿,每次考试都能排到班里前几名。1995年4月,吴改名的老伴不幸患病去世,为了给老伴看病,他不但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还借了街坊邻居不少钱,安葬了妻子之后,家里穷困潦倒,吴叶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帮助爷爷捡废品还债。 辍学一年里,心灵手巧的吴叶居然跟附近一个摆摊的大妈学会了织毛衣,爷爷平时给她一些零花钱,她不舍得花,一毛一毛地积攒着,攒够了就买一两毛线团,然后给爷爷织毛衣。因毛衣是断断续续织的,她买了每个一两的十个毛线团,才把这件毛衣织完。因线不是一次买的,颜色也不一样,但这样一件饱含着孙女的爱的毛衣却让吴改名高兴了许久。 一年后,吴改名还完欠债,又把吴叶送入了学校,虽然直接从五年级上起,吴叶的成绩照样优秀。家里的境况依然困难,吴改名捡废品不能及时回来做早饭,就每天给吴叶3角钱用来买早餐,这些钱仅能买个馒头、一杯开水。而已经70多岁的吴改名从不吃早饭,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孙女身上。日子虽苦,吴叶和爷爷却从未沮丧过。 初中毕业后,吴叶考入全县最好的中学——上蔡一高,因为无钱缴学费,吴叶和爷爷找到学校领导,说明家里的境况。学校经过研究,免除了吴叶所有的费用,有位好心人还资助了她3000元钱,作为吴叶高中三年的生活费。困境中长大的吴叶特别珍惜,把每月100元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用,一份给爷爷做生活费,一份作为爷爷看病和放假回家的补贴……. 孙女读高中时,尽管吴改名已八旬高龄,但他仍不顾年老体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捡废品挣钱。每周三,吴改名都会步行10多公里去学校给孙女送钱,送的钱有近几日捡垃圾挣的,也有吴叶从100元生活费中省下的,爷爷在成全孙女孝心的同时,又把钱悄悄返还给了孙女。有时候,吴改名会给孙女带几个煮鸡蛋:“读书费脑子,你吃吧!”吴叶每次接过鸡蛋,总想流泪。几个鸡蛋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连咸菜都吃不上的爷爷来说,却是他最深沉的爱啊! 读高中的三年里,吴叶一心扑在学习上,穿的也是别人给的旧衣服,偶尔穿一回新衣也会高兴好几天。可是,吴叶从来不叫苦,她觉得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有快乐,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2004年8月,吴叶被河南师范大学录取。 带着爷爷上大学,女大学生感动一座城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吴叶和爷爷没来得及高兴,就为每年4300元的学费发起了愁,这笔学费还有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是笔不小的数目,一点儿着落都没有,这大学还能上成吗?那几天,祖孙俩愁眉不展。 这时,吴叶的母校上蔡一高再次伸出援手,学校出资5000元帮助吴叶圆了她的大学梦。吴叶担心自己上大学后,爷爷在家没人照顾,就跟爷爷再三商量让爷爷跟她一起去上学。吴改名连连摇头:“叶儿,就是八抬大轿来接我,爷爷也不会去,多妨碍你上学啊!” 见爷爷态度坚决,吴叶读大学前,到一家饭店当了一个多月的服务员,挣了600元钱,离家上学的时候,她要把这600块钱都留给爷爷。爷爷急了:“你那5000块钱特困补助交了第一年学费和住宿费后,哪有生活费了,我在家好对付,你在外可不能受委屈啊!你还是带着去学校花吧!” 吴叶表面答应了爷爷,但是,离家去大学报到那天,她还是坚决把这笔钱留给了爷爷:“我在学校里可以干家教挣生活费,你如果不收下这钱,我就不去读大学了!”在孙女的“威胁”下,吴改名无奈地收下了这600元钱。 在河南师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吴叶很快为人们所知,这不仅因为她学习刻苦,更在于她的付出总比别人多得多,因为她要养爷爷,必须一边上学一边挣钱。上课之余,她开始上街发传单,在校园里摆摊,一个人做两份家教。后来,学院了解到吴叶的情况后,给她申请办理了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补贴,还为她提供了工勤岗位,吴叶仍不愿放弃自己的努力。 2005年3月中旬,吴叶给爷爷打电话时,得知爷爷撵鸡时摔伤了腿,病情严重。吴叶立即请假回家,虽然邻居们将爷爷送到医院,医院为爷爷接了骨,然而,让邻居们整天照顾着爷爷,吴叶想这也不是常事儿。 返回学校以后,吴叶向辅导员贾老师诉说了苦恼,并说了想在校外租房接爷爷过来照顾的想法。贾老师向学院领导作了汇报,学院经过研究,认为吴叶一边照顾爷爷一边学习,压力太大,他们决定安排吴叶的爷爷到学校附近的养老院生活,生活费由学院出。 吴叶和贾老师打听了几家养老院,最后民族养老院穆院长了解到吴叶家的情况后,当即决定将每月500元的入院费用减至200元,学院承担了这笔费用。 联系好这些后,吴叶回家把爷爷接了过来,送进民族养老院。从此,一有空,吴叶就到养老院看望、照顾爷爷,给爷爷洗脸、洗脚、洗衣服、剪剪指甲、聊聊天。同学们经常陪着吴叶一起看望爷爷,吴改名能经常看到孙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整天乐呵呵的。 2006年秋天,吴改名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吴叶把爷爷送进医院,她所在的学院派人前来看望,并宽慰吴叶,爷爷的医药费由学院来出!吴叶感动之余,对爷爷照顾得更周到了,很快,老人就康复出院了。 养老院对吴改名照顾得十分周到,使得老人渐渐扔掉了拐杖,身体一天比一天硬朗了。老人感慨地对孙女说:“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过上这么舒心的生活,爷爷很知足啊!” 2008年7月,吴叶从河南师大顺利毕业,她的优秀表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上大学期间,她不仅被评为河师大“优秀大学生”“优秀青年团员”,还被新乡市评为“十佳孝子”。 女教师开出结婚条件:爷爷是我必带的嫁妆 大学毕业后,吴叶进入有恩于自己的母校——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任高中物理教师,学校对她和爷爷十分照顾,特意分了两间连在一起的房子给祖孙俩住。 吴叶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工作起来十分投入。不过,工作再忙,她也不会冷落在家里的爷爷。爷爷爱听豫剧,吴叶就买了录音机,又为爷爷挑选了许多戏曲碟子,让爷爷每天听戏曲消遣。课间休息时,她还跑去看看爷爷,和爷爷说几句话。 吴改名老人参过军,身上留有多处伤疤,吴叶是听着爷爷的战斗故事长大的。人老了爱回忆过往,为了让老人有个说话的伴儿,吴叶打听到校园里有位老师的爷爷曾参加过解放战争,还赴朝作战过,觉得他和爷爷应该有共同语言,就拽着爷爷去找那位老人“唠嗑”。两位老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聊当年战斗的事情。 吴叶工作勤奋、努力,很快就在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然而,一晃她也步入大龄青年的行列,婚事一直悬而未决。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经常催促孙女:“该嫁人啦!我还想给你看孩子哩!”吴叶总是笑着说:“不急,正物色呢!” 得知吴叶与爷爷的感人故事后,不少熟人打探情况甚至直接上门求婚。吴叶对来人直言不讳地说:“想和我谈对象,得答应我一个条件,爷爷是我必带的‘嫁妆’,走到哪里,我得把爷爷带到哪里。”那些上门提亲或求婚的人听了这个条件,都说考虑考虑,回去就没有了下文。 2012年11月初,当吴叶“必须带着爷爷出嫁”的条件再次吓退了一个提亲者之后,吴改名再也坐不住了,他觉得因为自己这个累赘,28岁的孙女迟迟不能出嫁,他这个爷爷于心何忍啊! 随后的一天下午,吴叶放学后买了些菜就往家里赶,她要赶紧为爷爷做饭,让他先吃。爷爷年龄大了,医生嘱咐吴叶,最好让老人少食多餐,吴叶每天都为爷爷做四顿饭,顿顿都不重样。 吴叶回到家后,先到爷爷房间看他。没想到老人却不在屋子里,吴叶赶紧到外边去找,却不见爷爷的人影,邻居说你爷爷很早就拄着拐杖出去了,也该回来了呀!吴叶找遍了校内的角角落落,也不见爷爷的身影,急得她泪都出来了。 得知吴叶老师的爷爷不见了,学校领导带着年轻老师们到处寻找,晚上9点左右,吴叶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说是在县城西郊的一个桥边找到了她的爷爷,老人哭着不愿跟他走,说不愿连累孙女了。 吴叶听了,差点哭出声来,她打车赶到那位老师所说的地点,果然看到爷爷正坐在桥边抹泪呢!吴叶快步奔过去,抱着爷爷嚎啕大哭,边哭边说:“爷爷,你太狠了,没有了你,我怎么活呀?!” 吴改名老人有个特点,就是看不得孙女哭,看到吴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老人赶紧哄孙女:“叶儿,别哭了,都怪爷爷想不开,以后爷爷保证不离开你了!”吴叶这才破涕为笑,搀着爷爷回了家。 如今,吴叶除了教学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照顾爷爷上面。有人问她因为爷爷,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累不累?吴叶说:“有人说带着爷爷是累赘,可我不能没有爷爷,我从来就没觉得爷爷给我带来过什么不便。爱我的人一定会接纳我的爷爷,我一定会等来那一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