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汉语言使用混乱令人忧,如何才能鼎其新而守其正

2014-3-2 15:5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45| 评论: 0|原作者: 文//乔新巧

摘要: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它蕴涵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苦和智慧,潜存着生命的根基和热情。它是炎黄子孙所发出的声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民族的旗帜,蕴含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但是这 ...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它蕴涵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苦和智慧,潜存着生命的根基和热情。它是炎黄子孙所发出的声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民族的旗帜,蕴含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但是这些年来,“汉语危机”的呼声也一直不断!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汉语言使用如此混乱

  一项177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72.9%的人认为电脑时代导致汉字书写能力下降;67.7%的人认为汉语受重视程度下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83.6%的人认为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正在下降;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国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年。他感觉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整体比十年前差,而有些老师甚至感觉一届不如一届。许多学生的逻辑性很差,写文章时错别字很多,语句不通顺。他曾在课堂上教同学们写毛笔字,很多学生连毛笔都不会拿,更别说欣赏草书、行书了。

  作家王蒙举例说,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好多都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不讲平仄,不分虚字实字,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这是对中文的不尊重。

  一些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玩弄”文字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语文水准。例如,受到广告影响,有些孩子竟将“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 

  在由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上海市语文学会等举办的“中文危机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严厉批评当下汉语使用的混乱,已经由局部蔓延到了整体,由个人推及到了社会,由暂时发展成了长期。

  在这次研讨会上,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挑出了多处值得商榷的语病

  一是“二代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那么,持证人的身份到底是“公民”还是“居民”?须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二是“公民身份号码”表达不妥,因为“身份”不具有数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证”才能被编成一个个号码。三是用“出生”来指某年某月某日,也属于不规范,“出生”包含了出生地与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体的生日就只能写明是“出生日”。四是持有长期有效身份证的人,其“有效期限”标注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长期”,“长期”是一个过程,不是临界点,没有“到长期”一说。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说,看到如此漏洞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混乱状况,真的内心十分悲凉。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给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洗个澡”,影响很大。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上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草率,一些文坛名家也频频出错。有人将“不能望其项背”说成“只能望其项背”;有人将“庄子何许人”说成“庄子何其人”;有人将“举案齐眉”解释成“举着桌子向对方致敬”;有人更是将“碧落黄泉”解释成“一块碧玉掉进黄泉”……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

  值得关注的是,语言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间,已然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郝铭鉴说,汉语有“雅言”的传统,这出自《论语》,指的是孔夫子说话语言风格优雅,使用的是当时的普通话而非方言,是雅正的书面语而非粗陋的口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时代的“语文”正在背离这一传统,网络上骂声一片,有人以低俗语言为美。 

  专家普遍认为,汉语使用的混乱,对应着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浮躁。《语文报》创始人陶本一等专家大声疾呼,“全社会要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

    ■警惕汉语滑向贫瘠

  据媒体报道,央视科教频道去年暑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特别节目,首次通过竞赛方式决出年度汉字听写冠军。汉字听写?上小学时,老师不是经常考我们吗?这也能成一档竞赛节目?要在十几二十年前,这种节目绝对不可能出现,恐怕还真难比出什么结果。不过现在,倒是真值得用竞赛的方式自检一下了。

  随着用键盘敲字、办公无纸化、碎片化传播等加速普及,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以至于近来流行一个段子,“不要随便自称‘笔者’了,毕竟大家基本不用笔写字,而用键盘打字,该叫‘键人’了”。

  汉语被侵蚀,方式和程度并不限于此。比如微博,只限140个字,要想让别人来看、来转,势必要追求最响亮、最极端、最醒目的表达。不仅微博,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咄咄逼人、浅俗无物的内容比比皆是,更遑论造谣生事之语了。醒目,俨然已成表达要义。

  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多少人都想贯彻这句话。什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好像暗藏哲理、充满智慧,实则苍白无物、无聊透顶。如果汉语是这样,估计仓颉都会气得活过来。

  汉语有丰富的词汇,西汉有本辞典叫《尔雅》,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来解释。比如全书第三条,一个“大”的意思,有弘、溥、奕、京、甫等38个字都能表达。尽管如此,古人还嫌不够,才过了两百多年,到三国时期又鼓捣出一本《广雅》,增扩《尔雅》的词汇,收录的同义词更多。如果想表达“取”的意思,有20多个词可供选择,表示“击”的词近60个,吃饭的家伙也有几十种叫法……相比之下,我们今天说的话是不是过于简单?

  语言简单不是一个问题,但是语言贫瘠的事实却正在进一步发酵,这值得警惕。语言和思维是相通的,语言如果贫乏,头脑恐怕也深刻不到哪儿去。

  ■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

  俗称“汉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于2011年年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天津等试点地区开考,尽管考试曲终人散,但关于汉语水平测试的必要性仍争议不绝。要不要给国人测母语水平、测试内容设置、哪些人该测这些问题依旧争议不止,最重要的是,用考试的方式,能否改变当下社会的汉语应用现状?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770人参加),58.2%的受访者关注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仅26.2%的人认为用汉语能力测试的方式能改善汉语应用现状,42.1%的人认为不能,31.7%的人表示“不好说”。受访者中,70后占29.4%,80后占42.6%,90后占10.9%。 

  国家为何要下决心推行汉语能力测试?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张世平解释: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学生人群中,存在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母语教育弱化、语言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活跃等语言文化现象。 

  不过在推出汉语能力测试时,有关部门并未考虑将其与“专业准入”硬性地挂起钩来。相关工作者指出,外语对母语冲击比较厉害,国家推出汉语能力考试,就是希望能够提升全体国民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这项考试主要是针对国民的,但如果在华的外国人有兴趣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但是设计的时候不是以外国人为主要对象。

  “汉语能力测试”究竟有没有能力撑起“复兴母语文化”的大旗?“作为一名中国人,一直在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完全没有必要再来测试‘汉语能力’。”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在采访中表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作家,对于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会说会用就可以了。钱乃荣认为,对中国人说不好汉语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相反,增加一项汉语能力测试,会让我国的考生又增加一门考试负担,很有可能让考生为过级而考试,为拿证书而考试,最后还是肥了培训机构。此外,还有教育专家担心,“汉语能力测试”如果紧随当下的语文教育,是否会让语文“唯分数论”愈陷愈深,而如果另设体系,是否又会演变成纯粹的考证形式。

  现在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像老外说汉语那样,喜欢在动词前面加“有”字,例如“你有说过吗?”有些演员说台词也犯同样的毛病。这些人会起到很大的舆论影响和示范作用。强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可如果公众人物都在说一些不中不洋的话,你还能感受到中国人的自信吗?有人认为与其兴师动众地考试,不如加大监督力度。例如让全国人民都来给电视节目“挑刺儿”,按错误多少进行处罚。 

  要提振汉语,就请严格执行语言文字规范,不该有英语和网络语言的地方就不要有,例如,政府机关公告、指示牌、新闻报道等。现在即使是新闻常常也会使用网络语言,看了那么多其他国家的新闻,没有一个是像中国这样的。所以,网络语言不是不能使用,但主流文化还是应该保持其严整和规范,避免出现语言的碎片化和粗俗化。

  与此同时,一项相关调查也为我们对于汉语能力的提高寻找了途径。在一项“汉语教育怎样才能提高呢?”的调查中,“语文课应列为大学必修课”呼声最高,其次还有“要让大家认识母语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应该更加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应加强对汉语传统经典的学习”,“语文教学避免死记硬背”等,“汉语能力测试”的支持者不足三成。可以说,公众更重视汉语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课堂。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指出—— 

  首先要呼唤“典雅汉语”。什么是典雅汉语?简单而言,相对稳定而精美的文字语言表达系统,就是所谓的“典雅汉语”。保留一份典雅精致的书面语言成为各国语言文字历史上共同的使命。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中,都在日常用语之外还存在一套典雅语言系统,用于王室、外交等对礼仪有所要求的环境,比如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之用,韩语中的日常书写和中文书写等等。而近百年来,尤其是“文革”以来中国失去了这套语言系统。近年来,各种搞笑、轻浮的网络语言大规模地侵入了传统汉语的领地,攻城略地,影响大有不断壮大之势,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传统汉语的典雅与韵味。因而,必须修复和重建汉语传统,才能重建“典雅汉语”,保留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

  其次是不要让“规范”成为桎梏。出台“写字标准”,规范汉语,这些都是维护现代汉语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但若忽视了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扼杀其得以丰富的各种文化路径,不啻为一种自杀。特别是不能将“规范”当成一种一成不变的凝固物,规范也不是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放弃固有的交际功能、凌驾于各种语体之上而无条件地产生和存在的。我们应多视角地观察汉语规范及规范化问题,树立正确的规范观,反对脱离具体语言环境、忽视语体特点、忽略语用效果、片面追求语言规范的空想主义的规范观。

  三是顺应时代也是种进步。在中国,对网络用语的排挤已经持续十年,然而,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势不可挡,而且时不时总会有一些网络热词冲破藩篱,在报刊、杂志之类正规出版物上冒一下头,其中最辉煌的当属2010年的网络热词“给力”,不仅走向春晚,更堂而皇之走向《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至此,可视为网络用语的首登大雅之堂。其实,语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要保证汉语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尊重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抱残守缺,只能被历史抛弃。一个强大而富于生命力的事物,就应该是兼容并包的,就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否则,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还如古人般之乎者也,那才真的会出现交流障碍,汉语才真的会出现功能萎缩。而这,也才是汉语的真正危机。

    所以,尽管当前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并不高,但如果没有“出现交流障碍”,请不要轻言汉语出现了应用危机;也不要害怕诸如外语与网络语言的“入侵”等,吸收外来文化与不断创新,能让汉语更具生命力。当然,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于外来和创新事物,要剔除糟粕,去伪存真。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