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结合安宁市半年老干部督查工作,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分别对全市9个街道老年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截至2020年10月,全市9个街道均开办了老年大学分校,实现街道老年教育全覆盖;另有11个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占全市35个社区的31.4%。据安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安宁市60岁以上人口为66258人,全市街道、社区二级分校(老年学校)学员共7086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10.6%。通过调研,安宁市9个街道分校、11所社区老年学校有各自特色的办学一面,这正是寻找推进安宁市基层老年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经验和应对策略。安宁市老年大学将其办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与教育同仁共享。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基层老年教育关键在于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不仅要认识到位,而且措施要落实到位。太平新城街道做法是个范例。太平新城街道自2009年9月开办老年大学街道分校以来,始终做到老年教育“四个纳入”:纳入街道党政议事日程,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老年教育工作;纳入街道发展规划,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街道年度目标管理,确保有组织按计划地开办老年学校;办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列支。街道还拨出经费对老年学校进行装修,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二、办学模式,渠道多样 基层老年教育普遍存在经费、师资、场所等方面的困难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问题,据目前实际情况,须采取多渠道办学模式。安宁市基层老年教育有四种特色办学模式。 (一)采用分校“一帮双带”机制,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基础老年教育的有效举措。太平新城街道老年大学分校自2009年开办以来,分校全方位帮助社区学校创建工作,通过教学带动、活动带动,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分校、社区学校两级联盟模式,制定符合老年学员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班主任工作职责》《班长工作规范》《工作人员联系班级》等规章制度,对社区学校发展方向进行定位,使社区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有章可循、井然有序、高效运转。 (二)“中心辐射”。发挥街道老年大学分校中心辐射作用,对提高社区老年学校办学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温泉街道、禄脿街道、青龙街道、县街街道等分校在发挥中心辐射作用上归纳有三种做法:一是深入指导。校务委员会成员深入辖区内社区老年学校指导办学,探索一条两级并举开办、相辅相成的路子;二是定向招生。街道分校着重招收本街道各社区有文化、有基础、身体健康、愿意负担社区辅导员的老年人入学。三是由街道分校直接排课、授课。 (三)联合办学。针对部分社区教学场所小且分散、教学设施差、师资短缺、专业课程较少、学习内容单一、开展学习活动不经常、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实情,在创办社区老年学校时,安宁市就提出可以尝试老年学校与社区新文明实践站联合办学,探索老年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之路,来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的办学思路。贴近社区居民需求是社区老年学校的初心所在。它既是地理上的贴近,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进校门,能积极解决老年大学学位紧张、报不上名的问题,更是免去老年人“来回倒腾公交车”之苦。对此,2020年4月至5月,安宁市老年大学先后3次深入社区调研,了解办学场所位置、面积、功能,以及教学相关设备等情况,形成报告,及时向市委老干部局、市委文明办和所在街道反馈,协调解决部分教学设备,为社区老年学校开办提供条件。结合调研情况,市老年大学及时制定了《安宁市社区老年学校规范管理制度》,内容涵盖《教师职责》《学员守则》《校园安全突发预案》《教师聘用条件》等,从人员管理、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制度规范。晓塘社区、新村社区、八街社区等老年学校在这一制度指导下,充分发挥新文明实践站作用,从社区居民需求出发设计“课程超市”,让居民“菜单式”点课,确保居民满意、愿来,想学、乐学,特别是万辉社区老年学校还开设“周末课堂”,配合居民作息时间。 三、课程设置,紧贴民意 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老年人的意愿,是基层老年教育能否长期办下去的重要环节。各社区老年学校按老年人需求设置课程,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一)“时政公共课”。政治立校,提高老年人整体思想素质,是老年教育的根本。分校和老年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分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报街道中心工作等;老年学校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等教育。 (二)“课程贴民”。课程设置紧贴本社区民生、紧贴老年人的需求,基层老年教育才能有吸引力。针对老年人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三个方面通过线下进小区走访调研、开展“建言献策”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学习需求,结合社区可以提供的学习条件、课程的可操作性和老年人的学习接受能力,安排设计社区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向。晓塘社区专门腾出场地,开设声乐、舞蹈、模特表演、剪(刻)纸、声乐等5个专业,每周一到周五课程安排紧凑,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授课。始甸社区老年学校采取7天一班的办班形式,开办白族扎染课程,截至2022年5月,参加学习人数达800余人次。 四、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建立配套齐全,符合校情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老年教育办校的依据。各社区老年学校在参照《安宁市社区老年学校规范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本社区实情的规章制定。青龙社区老年学校制定学员守则、校长岗位职责、教务处主任岗位职责;教师请假制度;安全事故应急措施等。新村社区老年学校制定了校务会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师生考勤制度,逐日登记;班长管理班级制度,明确班长职责范围;禄脿社区老年学校制定了学员考评制度,学员入学时即填写《学员记录卡》包括学员考勤、结业自评和老师考评等意见记录在卡。各项制定的实施,让社区学校办学水平得以提高,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和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来校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2022年春季学期,全市11所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专业、教学班和学员数,比2020年时,分别增加5个,15个,620人次。可见,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提升基层老年教育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五、学有所为,展现自我 搭建学员们学有所为的平台,是检验基层老年教育办学成果,扩宽学员思路,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各街道老年学校的做法,主要搭建四个平台:一是搭建期末教学成果展示平台,让学员们展示所学的成果。如晓塘社区老年学校以“走进星期一·唱响新时代”文艺演出活动为学员们搭建学有所为平台,这既是检验办学成果,增长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更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二是搭建文体活动团队平台,让学员们巩固和提升所学的成果。太平街道分校从辖区内老年学校中挑选优秀学员组建极富地方特色的鼓队、霸王鞭队、草帽舞队、毛巾舞队、八角鼓队。连续三年组织参与大型白族文化传习展演活动,充分展现了太平新城特有的白族文化风采。特别是在2020年,成功创下“世界规模最大千人白族共舞霸王鞭”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演出节目在央视一套、四套“传奇中国节·中秋”栏目播出。三是搭建输送外出表演与比赛平台,让学员展现自我价值。各社区老年学校组队参加市、街道各级文体活动;四是搭建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平台,让学员为社区尽点力。2022年3月,因疫情出现反复,万辉社区、始甸社区老年学校,组建“小喇叭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紧密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到商店、到餐馆向店主、就餐市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最新防疫政策。得到社区群众、小区邻里赞誉。新村社区老年学校学员们积极加入社区文艺志愿者队、环保志愿队、爱心理发志愿队等志愿队,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开展的“送环保、送和谐、送关怀、送温情、送文化、送平安、送保障、送政策、送祝福、送健康”等“十送服务”。据统计该校有202人主动加入志愿队,参加人数占学校总学员人数的32.9%。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理想目标。 在获得五方面经验的同时,安宁市老年大学对直接关系到基层老年教育三支队伍建设、教研活动、信息宣传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经验仍需探讨。在努力“扩面”的同时,更要着力“提质”,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丰富课程内容、凸显安宁特色、打造品牌亮点,推动安宁市老年教育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