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在一起,常有人感叹,要是能再年轻20岁,哪怕是10岁,我就如何如何。似乎现在老了,干什么都晚了。其实,人生路上的早与晚,只是时间排列顺序的先后而已:今天对于昨天,是晚了一天,可对于明天不又早了一天吗?如果不抓住今天,等到了明天再回头埋怨今天,那只能留下晚而又晚的遗憾了。 前不久,偶翻《说苑》,读到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觉得很有点儿意思。 有一次,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70岁,要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师旷回答说: “天晚了,你为何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以为师旷是在戏弄他。师旷又说:“我怎么敢戏弄您呢? 我听说,少而好学,就像在初升的太阳下走路;壮而好学,就像在正午的日光下走路;老而好学,就像点燃明亮的蜡烛走路。天晚了,有了明亮的蜡烛,比起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不是更好吗?” 晚与不晚,是相对而言的。现在已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从小就抓紧学习的少年儿童比起来,当然可以说是晚了一点儿,但是同三四十岁、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相比,他们还是 “在初升的太阳下走路”,怎么能说是已经晚了呢? 晚与不晚,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天晚了,点燃蜡烛,就可以变黑暗为明亮。现在觉得学习晚了,从此认真读书,努力实践,发愤图强,迎头赶上,是可以变“晚”为不晚的。如果自己担心晚了,还在那里徘徊观望,止步不前,那不是越来越晚了吗? “晚霞未必逊晨曦”。如果翻开我国历史,大器“老”成者,更是数不胜数。大教育家孔子71岁作《春秋》。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100岁后相继写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80高龄时尚自感“读书有味身忘老,三日无诗却增忧”。齐白石以“天道酬勤”为座右铭,在93岁高龄时,仍画了六百多幅画。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86岁时获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金质奖。当代大作家冰心、巴金年过九旬仍奋笔著述。这就说明:一个人从小勤学苦练,固然是一大好事,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耽误了一些时日,还能奋起直追,犹未晚也! 诚然,我们这些凡人是不可能与名人们比学识、比成就的。但是,作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我们可以学他们优秀的品质和可贵的精神。只要有了李可染大师那种“七十始知己无知”的求知欲望,有了冰心先生“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和黄宗英大姐“永不言老”的年轻心态,就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扮靓晚年生活,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当益壮,青春永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唯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能达到“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境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中所说的“努力”期限,是包括“少”和“壮”两个时期在内的。即使“老大”了,抓紧努力,也可不必徒而“伤悲”的。现在努力,为时还不晚;即使晚了一点儿,也应该点燃蜡烛,或高举火炬,在光明中奋力前行啊! 学习而不晚,使我想起了人生。如果说,一个目标是一个驿站,那么,一个个驿站便构成了人生之旅的绚丽风景。可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有时没能及时到达驿站,而“人生路上永不晚”,则能在瞬间删除所有的负面情绪,使我们的心如天空般朗朗放晴! 因为人生路上不晚,所以我们不必垂头丧气,完全可以昂首挺胸地把心愿的欠单,从容地一一付清。 因为人生路上不晚,所以我们不必心灰意冷,完全可以激情满怀地把描绘的蓝图,重新装裱得秀美壮丽,如诗如画。 人生路上,学习永远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