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优美的楚门河边,是曾经《曲桥》执行主编陈力平老人的住处,他书房四周是成堆的书籍和纸张,而他正一个人在伏案写作。说起自己与《曲桥》缘分,耄耋老人陈力平感慨万千。 记得《曲桥》复刊不久,在1996年1月的新年茶话会上,浙江原玉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柏青说:“《曲桥》要有地方特色,有自己个性;立足楚门,辐射全县,冲出台州,走向全省。”《曲桥》人没有辜负领导的期盼,坚持“繁荣文学创作,扶掖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坚持“食楚门烟火,创自身特色”为办刊方向。值得欣慰的是,日前《曲桥》不仅“走向全省”,还流入了大半个中国。 1995年12月,是陈力平肩负《曲桥》编务工作的开始。2000年春卷,《曲桥》四封改为彩印;栏目设置有楚门人风采(2003年春改为人物春秋)、榴岛风貌、散文随笔、小说天地、诗海浪花、古韵新声、未来作家、文朋说文、诗友论诗以及寓言故事、说演弹唱等。陈力平在任职期间,认识了天南地北众多层面的作者群,其中还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收阅稿件中,陈力平得意的心情,溢于言表。一篇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情真意切,温馨缠绵,载满了一份真诚与执着;一篇篇意味隽永的小说,主题鲜明,浓墨重彩,诉说了一腔人世间的冷暖;一首首讲究平仄韵律的古诗词,推陈出新,光彩照人,继承了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一首首植根于生活的诗歌,语言朴素,形象逼真,描绘了创造性的诗意画图。 陈力平在读稿时常会激情涌动,心潮澎湃,情难自禁地陶醉在眼前的字里行间,为他们的文笔娴熟叫好,为他们的神来之笔喝彩。陈力平在美美分享他们的高雅情怀和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净化了心灵。编辑虽是寂寞之业、苦行之僧,但热心一系,乐在其中,自家的身心也得到了沐浴滋润。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是对春华秋实的满足,更多的是对夏暑冬寒的承担。陈力平说:“我在有生之年,能以严谨的态度,诚笃的精神,热心为《曲桥》读者、作者服务,感到欣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是陈力平与《曲桥》情缘未了,丝丝缕缕,终难割舍,在文化城孜孜不息地陪它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 2012年11月,文玲书院落成。楚门镇党委、政府决定改造提升楚洲文化城为曲艺交流、文艺演出和文化休闲中心;文玲书院为人文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做到动静结合,完善文化功能。于是,《曲桥》编辑部要移至文玲书院。无奈陈力平年事已高,上下班往返诸多不便,在编完2013年秋卷《曲桥》后,递交辞呈,并于10月19日办理交接手续,冬卷由黄开标执编。 《曲桥》是装点楚门古镇精神文明的一朵群文之花,也是时代的宠儿。最值得庆幸的是《曲桥》这本镇办小刊物,源于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敬重,使坚持办刊成为楚门镇历届党委、政府的集体共识,得到了关爱和支持,还因为有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莅临视察时的殷切期望、有楚门企业界有识之士的鼓励和帮助、有广大业余文学爱好者的热情呵护,使编辑部同仁一直努力坚持圆了“愚人事业”的梦。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冒着酷暑来玉环调研农村文化工作,并视察楚洲文化城。在楚洲文化城,周和平副部长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图书室、阅览室、书画室,还在曲桥文学社与陈力平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曲桥》文学期刊的创办、栏目设置和发行情况。 《曲桥》为楚门绵延久远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行行弥足珍贵的岁月印痕。悠悠《曲桥》,《曲桥》悠悠。几十年来,陈力平感到喟叹的是不少豪情不泯、笔耕不辍的古诗词前辈,相继离《曲桥》而去。在此,陈力平非常感谢他们过去对《曲桥》倾注了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奉献的精神,对此他表示深切的缅怀。 2012年,《曲桥》获得优秀群文报刊三等奖,而后,成为浙江省文学内刊百家联盟的成员之一。其中,陈力平为之默默奉献了18年时光,18年寒来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血和汗水的付出,他成了玉环第一届文化发展金榴奖中“杰出文化贡献奖”奖项的得主。 “乱世兴武,盛世兴文。”陈力平祝愿《曲桥》成为楚门劳动大众的歌唱者,成为楚门文学新人的良师益友,为共同描绘楚门五光十色的蓝图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