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据统计,甘肃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有60周岁以上老人2315人(其中60-69岁1631人,70-79岁534人,80岁以上142人,90岁以上的8人),其中空巢老人588人、独居老人20人、残疾老人 91人。秉承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志愿服务宗旨,2019年5月,紫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时间银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老有所为,志愿服务凝聚力增强 参照普通银行存储制度,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的原则,紫轩社区首开嘉峪关市先例,借鉴全国其他城市优秀经验做法,开启“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鼓励低龄尤其是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志愿者为辖区内“高龄、失能、失智”等需求服务的老人提供邻里关照、家政服务、外出代办等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其服务“账户”,等志愿者需要服务或年迈需要照顾时,再从累计的志愿服务时长“账户”中以20%的比例兑换为生活物资、以80%的比例兑换为相应的志愿服务。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行,紫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时间银行”累计注册志愿者已达149人,开展志愿服务1165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300小时。越来越多的低龄中老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马玉玲、郝玉春、石菊兰、党转能、王玉琴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队领军人开拓了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增强了社区志愿服务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老有所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老人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紫轩社区深入老年人心坎,在做足调研基础上,了解到老年人更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满足,社区便以“居民文化苑”为载体,鼓励活跃的“文艺老青年”组成秧歌队、舞蹈队、合唱队、剪纸队等队伍,共计300余人,他们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义务为高龄老人奉上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每次有文艺演出,社区广场上都免不了此起彼伏的呐喊助威、拍手称赞声。他们创作的情景剧《文明二十条》、三句半《崇尚科学反邪教》、快板《学习宣传十九大》以及剪纸作品“我的中国梦”“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中华民族一家亲”“天下雄关----嘉峪关”等优秀文艺作品,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逢年过节,老党员、志愿者自发组织开展的迎新春送春联,元宵节猜灯谜,迎国庆、庆中秋、度重阳节等文娱活动,尽情诠释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让更多的老年人感受到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火”一般的热忱。 老有所医,资源整合志愿服务更高效 为破解老年人出门难、看病难等问题,社区联合长城医院、紫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组成志愿服务医疗队伍,定期为行动不便、长期瘫痪卧床的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每年冬、春两季开展老年病防治讲座等公益活动。自“时间银行”项目开展以来,已为5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家庭医疗服务,为辖区2315名老年人建立了老年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0余次、义诊活动7次,1500余名老年人受益。 老有所养,暖心服务蕴藏大爱 64岁的志愿者郝玉春是第一批“时间银行”志愿者,在得知这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启动的当天,她便自愿参与了“一帮一”关爱困难空巢老人服务。往后的时间,只要她有空,就会带上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的生活物资来到行动不便的结对帮扶老人家里,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郝玉春感慨道:“我们都会老去,将来有一天我也希望能有志愿者在我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多陪陪我。我很愿意参与到这项服务中,它很有意义。”这些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关心滋养着困难空巢老人的心灵,家政服务、个人护理、关爱交流、外出代办、维修保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七大类志愿服务,但凡能献上爱心的“鸡毛蒜皮”之事他们都关心,真正诠释着“小服务藏大爱”。 “时间银行”品牌项目的推出,不仅是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一种肯定,可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更能在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之间架起了一座双向桥梁,实现互融互通,共同繁荣。最终使居民达成一种共识:有需要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