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各级干部:“要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善读书,就是要在爱读恒读的前提下,讲求读书的方法和艺术,做到读之有成、学之有效。 善读书,就要泛中取优,把书读“精”。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广泛涉猎群书,不断学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天下书籍汗牛充栋、不可计数,一个人生命和精力有限,穷尽一生也难以读完所有书籍。必须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求精求当。这正如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所说:“书富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托尔斯泰说:“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古人唐彪曾把书籍划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善其读首先要精其选。要善于在漫漫书海中“取法乎上”,遴选那些有思想深度和应用价值的书籍,尤其要选择经典名著。“常念为经,常用为典。”凡属经典皆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承载着超越时空的人类优秀思想精华,蕴含着历久弥新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可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型书籍。“国之千秋系于政,千秋胜负决于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首先要精选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奔流不息的时代大潮中登高望远、修身养志,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获取踔厉奋进的精神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须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书籍。”这就给我们指明了精以读书的选择方向。坚持不懈地读好书、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延伸个人思维视角,让自己走向卓尔不凡,这是善于读书的根本之点。 善读书,就要熟读明义,把书读“懂”。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晚年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将自己80多年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一是精其选,二是解其言,三是知其意,四是明其理。一句话,要把书“读懂读透”。经典精要之书往往比较艰涩深奥,不像通俗读物那样省脑省劲。只有舍得下工夫、花气力,锲而不舍精读文本,才能体会到经典之妙、名作之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首先要原汁原味读原著。恩格斯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原著没有的东西。”因为只有研读“原著本身”,才“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才能真正读到“真理的味道”,领悟出“活的灵魂”。其二,要咀嚼求思。培根在《论读书》中写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对经典精要之书,定当文火煨炖,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在精深读书方面,毛泽东主席堪称世人典范。据有关资料介绍,他生前把《资本论》读了三遍,《共产党宣言》读了一百多遍,《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红楼梦》读了十遍以上,并且写下了大量读书摘要和笔记。毛泽东说:“读书先要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章节,也叫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点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才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其三,要力戒浅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阅读方式的迭代更新,传统阅读的“一卷在手”变成了现今的“一屏数卷”。数字化赋能无疑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但碎片化、快捷型的“指尖阅读”,绝不能取代纸质书籍的深度阅读。日本著名学者斋藤孝认为:“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靠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我们一定要摒弃时下那种一味追求“阅读快感”的浮躁心态,增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定力,保持“韦编三绝”“挟策读书”的执着,使阅读走深走心走实。 善读书,就要深思明理,把书读“通”。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由浅入深、持续积累的过程,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要想把书读好,就要躬身入局、深入进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消化追悟所读内容,既知其意更明其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熟读静思中“得道于心”“内化于己”。巴金先生有句名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智慧是死的,要把他变成活的东西,赋以时代生命,活以用之,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与思考共为一体,相辅相成,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指出:“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质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萌发问题意识、能够见人之所未见的前提。一些正确的思想认识往往是在“于无疑中求有疑”的思辨过程中形成的。要开动思想机器,坚持理性读书,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要把自己融入书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出乎其外”,就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跳出书本,举一反三、超然思辨,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进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思想境界,从更多维度、更长周期把握过去、当下和未来。善读书的妙义要道是善于把所读所获化为己有。清代诗人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中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为“破卷取神”?蚕吃桑叶吐丝,蜂采百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一言以蔽之,读书要注意消化吸收、深思明理,实现自我超越。 善读书,就要学而为用,把书读“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读书的根本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毛泽东主席生前一再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为己有,派上用场,才算是学得精彩、学得有效。“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一个善于读书者来说,世间一切都是书。读书要知行并茂,既要读书斋纸卷的“有字之书”,也要读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要学习前贤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带着“有字之书”,去读社会实践中奥妙无穷的“无字之书”。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中把书读活、读好。西汉扬雄把读书成效分为四等:一等是读书后能付诸行动,二等是著述立言,三等是传道授业,四等就是普通人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读书要取得一等读书成效,就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善于学习钻研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善于用读书为自己铸魂赋能,善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善于运用学习所得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让读书成果呈现在踔厉奋发的创造性工作之中。 开卷有益,善读成法,只要我们立有恒读不辍之志,用心体验和把握读书规律,泛中求精,变中求用,是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的。(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原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