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家有二老,如获至宝。”一个家庭,父母健在,子女上进,老有所养,少有所成。天伦之乐融融,美满幸福。 一个社区、邻里相处融洽,老少互敬互爱,学习进取成风,将是一个祥瑞、宜人的理想社区。 怎样将传统的家庭模式辐射、延伸、演化成为和谐社区理想模式,需要所有居民凝聚智慧和力量。关键在于:社区老年人群的引导和传承。“老年学校”可以成为这项传统中的感情纽带和活动平台。 2020年,安宁市老年大学按照昆明市社区老年学校相关建设标准,在不断完善市老年大学建设同时,逐步将老年教育工作向社区延伸,兴办社区老年学校,扩大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查看后,在全市开办了11所社区老年学校。各社区老年学校依托社区新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力量,利用社区社团,组织学员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学乐为”为主旨的活动,有不少经验值得学习、总结。现将社区老年学校办学探索实践,整理出来与同仁求教。 一、以“学”为中心,量身定制,打造特色“老年课程” 课程设置是老年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吸引力的基础。只有真正掌握老年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才能打造创新课程设置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老年学校的办学水平。两年来,各社区老年学校在每学期前坚持走访调查,通过入户调查、发放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向居民征求意见,对有求学需要的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进行登记造册,为开学课程设置打好基础。教育教学中,做到“四课兼学”:一是政治理论课。各社区老年学校坚持开办政治理论课,把政治理论课作为老年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定位。如:组织学习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省情、安宁市情等;定期邀请党校教师,举办政治时事讲座;二是传统文化课。随着传统文化课门类的逐渐增多和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从最初的国画、书法、音乐主流课程增设了服装表演、摄影、瑜伽、剪(刻)纸、二胡、葫芦丝等课程;三是文艺特色课。如:晓塘社区老年学校的音乐、舞蹈课,新村社区老年学校的器乐课、合唱课,始甸社区老年学校的扎染课等都各具特色;四是家政保健课。设家政保健课是根据老年群体特定的生理、心理需求决定的。如:根据老年人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定期邀请医院的专科主任到校举办科学急救方法、中医按摩知识、求医问药、卫生保健类讲座等。教学实践证明,老年人通过家政保健知识的学习,收到了“个人受益、家庭满意、社会赞赏”的良好效果。 二、以“乐”为核心,打造“大学堂”和“小课堂” 社区老年学校注重“寓教于乐”,把学习教育工作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社区新文明实践站“社区大讲堂”为老年学校“大学堂”,宣讲内容涉及形势政策、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科学技能、传统文化、社会保障、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真正使广大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学习新知、增进技能的愿望同时,更好地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老年人心中;把行之有效的日常生活小常识传达到基层老年人耳中;把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到基层老年人家中。据不完全统计,2年来,11所社区老年学校“大讲堂”累计授课210次,开展书画作品、剪(刻)纸等展出活动40次,2万余人次参与,成为安宁市社区老年学校具有影响的文化服务品牌。社区老年学校针对有音乐、舞蹈、太极等方面需求的老年人,开办教学班(每个教学班一周授课一个半天)这一“小课堂”作补充。目前,开设有18个专业54个教学班,在册学员2284人次。 三、以“合”为载体,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把老年学校工作做实,就需要在整合资源上做文章。一是场所阵地整合。为方便社区老年人参加学习,各学校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有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文化活动场所,开办社区老年学校。二是教学方式整合。各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观看后学员进行讨论,使原来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饶有兴致。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远程教育节目边看边学边提高,增加书法的技艺;文体爱好者则从远程教育里学习健身技术,带动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 四、以“用”为目标,提升“责任感”和“幸福感” 各社区老年学校注重发挥学员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为其参与社会活动搭建平台,开展老有所为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一是充分利用老年学员的文艺特长,组织文艺演出队、广场舞队、合唱队等,深入到社区、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好声音。二是充分利用学员书画、摄影技术特长,联合组织书画摄影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三是组建老年学校志愿者服务队,坚持常年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万辉社区老年学校通过组织学员参与不同功能的志愿服务队伍,在省情卫生维护、爱绿护绿、楼道清洁、邻里互助等社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工作中,学员们不畏酷暑,参加志愿服务累计60多个小时,为迎检任务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