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曲靖市老年大学坚持“政治立校、质量兴校、融合名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基本遵循,坚持长期+短期、大班+小班、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四个维度”,打造“银发族”学习矩阵,推动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 “长期+短期”拓广度 在课程建设上既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又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坚持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长期课程为主、短期课程为辅,不断拓宽教学覆盖面。 长期课程注重系统性。每学期按照4个月36个课时的教学模式,系统安排基础教学课程,按照“一本一志”(即教学日志、教学记录本)教学管理思路,修改完善53个专业教学大纲,确保每门课程都有自编的教学大纲,做到按纲施教、规范教学。目前常态化开设专业53个,142个教学班级,招收学员3200余人。 短期课程注重灵活性。整合暑假时间,开设“暑期集训班”,每月1期,每期20个课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基础入门和短期提升,着力破解热门专业“一座难求”问题。2020年开办以来,共开设5期,10余个专业,招收学员2000余人次。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创新开设智能手机集训班,每月举办1期,每期10次课20个学时,学习时间集中、上课频次高,深受老年学员喜爱。 “大班+小班”延深度 在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坚持统一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采用“大班+小班”的教学模式,深挖教学特色。 对于舞蹈、声乐、拳剑等热门专业,采用大班制教学,并结合老年人需求层次、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分为初级、提高层次,分层教学。校本部舞蹈教室、声乐教室最高能容纳80人同时上课,但综合疫情和教学效果等因素,学员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保障老年人“报名就能上,上了就有收获” 以阳光分校为依托,结合老年人“面对面”“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要求,创新开设茶艺、工笔画、电钢琴、素描等精品特色小班级。充分发挥“小型班”个性化教学、针对性辅导的优势,帮助学员实现短期技能提升的学习愿望。阳光分校按照学员学习需求,分别开设10人、20人、30人的小型教学班级,目前共开设15个专业,25个班级,招收学员450余名。 “线上+线下”强力度 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互相补充,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实践应用,创新教学载体,搭建“一微两号”(即: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公众号)平台,打造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果共创的立体化、全覆盖学习格局。组建线上教学工作小组,打造全新的视频课录制教室,开展“微课堂”教学视频录制。目前已经录制发布涵盖古筝、摄影、英语、舞蹈、电钢琴、非洲鼓、吉他等专业20余个教学视频,视频免费向社会公开,可以无限转发回放。同时利用“曲靖市老年大学”微信视频号、网上老年大学APP,开展声乐直播教学,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环境。 为满足老年学员强烈的复课愿望,学校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筑牢校园“防控网”,2020年秋季学期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在保障全校师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竭力满足老年学员线下学习和面对面社交的需求。 “校内+校外”增厚度 发挥阵地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实现校内与校外思想教育的契合与互补,增加学员党员的思想厚度。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搭建学习载体,通过“课前10分钟微党课”“红色阅读角”“红色大讲堂”的形式,讲述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先进典型,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积极打造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红色阵地”,引导全校师生保持思想长青、政治坚定。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累计开展“课前10分钟微党课”宣讲活动20余场次,打造“红色阅读角”21个,举办政治理论公共课10期,覆盖教师学员3000余人。 积极发掘为老服务资源,拓展老年教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面授模式,加大体验式、情景式学习在授课中的比重,开展以参观、展演、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堂,让学员在学习情境中实践、体验与反思,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学习效果,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外课堂”。近年来,学校每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大型征文活动、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活动;期末以班级、专业为单位轮流开展展演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由5个学员特设党支部每季度进社区开展1次“送教”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