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林复初:痴心写“活”箬横民间故事

2022-4-14 18:0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07| 评论: 0

摘要: 2017年,《箬横镇志》正式出版,在故事传奇篇中,出现大量以“三毛一林”为主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一林”,就是林复初。说起他,在当地,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位书法家。确然,他的少年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林复 ...

2017年,《箬横镇志》正式出版,在故事传奇篇中,出现大量以“三毛一林”为主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一林”,就是林复初。说起他,在当地,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位书法家。确然,他的少年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林复初,1951年3月生人,浙江温岭市箬横镇翻身村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早年刻字卖画,20岁进入粮食部门工作1999年倡导建立箬横书法协会,从事民间文学创作数十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温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著有《中国书法风格论》《溪桥说古》《复初书法》等。

进入粮管所迎来人生春天

据《草根书家林复初》记述,其“出身农家,没有家学渊源,仅凭着对艺术的痴迷热爱,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艰难探艺道路”。10岁那年,酷爱习字的他,因买不起练字簿,来到田间,用手指在河泥沉积处反复抹写,后感动左邻右舍,为之送烟盒纸。林复初练字成狂的故事,很快传遍箬横的大街小巷。在那个扫盲年代里,他自然成了香饽饽。几年刻字卖画,权营生计后,他的命运瞬息即变。1970年,箬横区粮管所向社会招人。时粮管所领导听闻林复初的事迹,也见之有书法功底,是可造之材,便请他入职。

在粮管所里,林复初有幸接触梦寐以求的书籍、杂志。抱着对艺术的热爱,他孜孜以求、不耻下问,在日常工作中,广泛接触普通大众。十年光景十年青春,苦中作乐、博众长,林复初愈发感觉自己的知识有限。“我半农半读也就读了一学期的初中”,有时候老百姓求写个字,代写个信,记录个话,竟都脑枯才尽、胸无墨迹。于是,林复初决定攻读汉语言文学。在粮管站的支持下,他远赴南北,边修边学,并将日常积累的生活琐事记录在册。俗话说,心静文则艺,艺出文则兴。在前后六年中,他所记录的生活琐事已有数十万言。

进入采编队伍走上民间文学路

那时,箬横的“三毛”是很有名气的。“三毛”,就是民间文学爱好者毛礼菊、毛中行、毛中满的合称。在熟知他们的事迹后,林复初也想起劲一番。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悄然而至。时任箬横区文化站站长的郭福生接到上级通知,要编一本温岭民间故事系列的书,林复初应邀在采编队伍中。而值得一说的是,整本书中,箬横籍占席为多,其中“三毛一林”又为佼佼者。“可以说,在温岭这片土地上,我算是‘一夜为所知’的。”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林复初记忆犹新,仿佛即在昨日。那时,没有班车,也无自行车,“我就独自一人,饭别腰间、拎半斤酒,北走花芯,南越海涂地”, 可谓一身乞味,却又是一名“侠客”。大抵就是这股“痴”劲,林复初被选调至县民间故事编辑部,从简单的采录、编校开始延伸至理论研究,特别是民间故事在未经文学加工时所呈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简而言之,就是说一则故事在经百年后为何依旧成为百姓言而传之“圣物”?其背后的真谛是什么?谁是主导者?谁是继承者?谁是发扬者?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林复初的民间文学之路越走越长,从众到己,从爱好者到专业人,他一步一脚印,踩实推敲,终于寻找到了门中之道。

以言语类田垟小曲《施义盗走》为例,其版本众多,温黄诸地皆有传唱。最后,林复初在修录成文学作品时,选用了大泽司官(地主)五女招娘小妹因爱感动耕牛,与施义两人私奔后,施义得中状元,生养文德、武德二子,荣归故里,到外祖家补墙弥合姻亲的故事,体现了他赞美劳动,追求圆满的审美观。其间,他追根溯源,远至玉环楚门陉头,访当地老人,席地同谈数小时,并引得全村人围观以告,险些迷路不能归家。

正是这份精神所在,林复初民间文学之路才日渐有成,辑录繁多。他也积累出一套集锦经验,那就是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首先要有诚恳之心。对待任何一篇民间素材都要有研究历史的心态,不胡诌,不闭门造车,善于与群众联系,以众人之力成一大厦;其次要有汉语言文学功底。在任何编校、创作领域,决不可犯本本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要将词汇融会贯通,特别是对群众的口头禅等口述方言如何巧妙运用,合理想象、辨析加工;最后要有深谋远虑之道。一篇作品的好坏,关键在文学加工后能否受大众欢迎,特别是怎样发挥民间故事与文学延续的两大关键命题,简单说,就是搞清楚民间故事与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今,林复初已近古稀之年,常为病所累,但他仍旧奋斗在民间文学创作一线。他说,人生漫漫,一晃数十载,只想为这片生养之地留下些什么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