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读书益寿

2022-3-29 10:0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41| 评论: 0|原作者: 毕泗生

摘要: 时值春日,草长莺飞,柳翠花灼,倚身落英树下,展开一册喜爱的书籍阅读开来,顿觉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可谓:“绿撒蝴蝶着春色,墨点黄花染书香”!置身此时的春光书香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乃人世间第一等至乐至 ...

时值春日,草长莺飞,柳翠花灼,倚身落英树下,展开一册喜爱的书籍阅读开来,顿觉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可谓:“绿撒蝴蝶着春色,墨点黄花染书香”!

置身此时的春光书香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乃人世间第一等至乐至好之事。读书之好,在于既可以长知识、观世事,又能够修身心、益康寿。读书既是一种文化营养,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妙药。人们常把阅读写作称作养生之要,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美国耶鲁大学有一项著名研究课题,叫“每天一章:阅读和长寿的关系”。该研究把3500多名50岁以上的人分为3组,一组不读书,一组每天读书30分钟,还有一组每天读书半个小时以上。经过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天读书30分钟的人,死亡风险比不读书的人降低17%;每天读书超过半个小时的人,死亡风险比不读书的人降低20%。为什么读书能够益寿延年?因为读书就是读自己。阅读可以解疑释惑、抚慰心灵、缓解压力、消除疾瘴。所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首先,读书可以养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为人体之君,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得失之间如何让躁动的心灵得以洗礼和安抚?最佳途径即是读书。书籍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房”,常以可以心静,心静则生慧常以读之可以明智,明智则达观。作家肖复兴说,读书可以寻找一块静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想能毫无顾忌的尽情飞翔。人活着要物质食粮来生存度日,还要靠精神食粮来塑造灵魂,而读书则是精神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书籍中获取人生真谛,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内心丰盈,眼底有光,时刻拥有清风明月、乐对人生的心性心境,自然会在岁月蹉跎中保持青春活力,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节奏感。清人沈复指出,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科学研究表明,读书人尤其是学者、作家的寿命比普通人长一些。古代孔子73岁,荀子74岁,庄子84岁,孟子84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0岁……近代,齐白石93岁,冯友兰95岁,季羡林98岁,冰心99岁,巴金100岁,杨绛105岁。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酷爱读书为文勤思考,善修养从容旷达过生活,这恰如85岁的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病中书卷作良医,年事依稀鬓复青

其次,读书可以怡情。作家冯骥才说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所以我说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的现实世界。打开一册书卷,与名人对话,与圣者交流,于无声处与一个个伟大灵魂倾心接触,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伴着书香,穿越时空,游四海八方,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胜景,感悟江山如此多娇的壮阔美好。在阅读的沉寂之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品书中沧桑事闲观万事岁月长,在轻松静谧中享受人生的自得和欢愉。在读书中积淀收获本身就是一个存高远、怡性情的过程,渐渐养成宽广博的气度、温厚平和的性情、飘逸洒脱的胸怀、含蓄淡远的意境。进入老年之后,一个大的问题是苦于封闭寂寞,而读书则是打开寂寞之门的钥匙。读书的精妙之处,用刘勰的话叫做思接千载,事通万里。读李白,我们可以感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宇轩昂读岳飞,我们可以感悟“八千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壮怀激烈读苏东坡,我们可以感悟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豪迈;读辛弃疾,我们可以感悟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宏阔格局。俯仰天地间,不乐复何如高雅豁达的情趣,是一个人保持心态年轻、洋溢生命朝气的内在动力。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书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他在一本书中这样描写坐拥书城的怡然自得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兰花肥大的绿叶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以想象,他把自己放逐于书卷之中,专注于一段纯独处的美好时光,是何等惬意之事。这恰如莫泊桑所说喜欢读书,就相当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其三,读书可以祛瘴。书犹药也,既可以医治愚钝,又能够祛除疾瘴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运动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心态决定寿命。人衰老的本质是心理失衡、细胞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凝滞和衰老。一个人经常读书,可以保持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力,从而强心健脑、疏压理气削减晚年心理障碍,保持旺盛不衰的精气神。宋代《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传杜诗除疾盖其辞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古书心术篇》也书者,也,散也,胸中之气,散心中之。这就道出了读书对养生去疾之妙用“心读书而一,神读书而清,疑读书而辩,虑读书而莹,饥读书而饱,愠读书而喜,愤读书而平。书籍的确是调节心绪、祛疾除瘴、治愈一切的灵丹妙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头脑清楚、思维活跃,谈笑风生、反应敏捷,与年轻人交流少有“代际鸿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与爱不爱学习、善不善动脑有很大关系。巴姆说,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有了庇护所,苦闷受伤时才有治愈康复的地方。另外,在中外典籍中,有诸多养生保健的警言妙招,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体悟效法、为之所用。读《道德经》可以学习老子的处世、养生智慧;读《庄子》可以领悟气定神闲、泰然逍遥的人生之道;读《周易》,可以参悟宇宙自然的变易规律;读《黄帝内经》,可以学习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知识……读书祛病,无病健身,开卷皆为有益。

经岁流年,时节不居。时光让年龄增长,但书籍能让灵魂一直在路上,越发活力四射,神采奕奕。常听一些老年朋友这样说,年龄已大读书没什么用了其实不然。学习不择,读书无迟暮。各个年龄段的读书有其不同的作用和乐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尤其我们退出工作岗位之后,更有其阅读的充裕时间和有利条件。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老年人不仅要保重身体,还应注意理智和心灵的健康,因此老年人也要不断学习。当前,各级倡导文化养老”,读书是文化养老的重要方式,我们一定发扬“炳喜读的精神努力读书成为晚年追求和生活习惯,多读书善读书、乐读书在浓郁书香中,使自己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充裕晚年更幸福。

亲爱的老年朋友,你想成为一个健康幸福老人吗?那么,请热爱读书吧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原秘书长,山东省政协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