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故事

2022-3-15 17:48|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578|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2013年—2022年,十年两会,故事很多。  来自大江南北的代表委员,带着泥土的芬芳、暂别工厂的轰鸣、肩负人民的重托,沿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拾级而上。头顶上方,五星红旗迎风猎猎。  十年,53次“下团组”, ...

  2013年—2022年,十年两会,故事很多。

  来自大江南北的代表委员,带着泥土的芬芳、暂别工厂的轰鸣、肩负人民的重托,沿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拾级而上。头顶上方,五星红旗迎风猎猎。

  十年,53次“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同许多代表委员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听奔涌在中国大地上的往昔和憧憬。

  故事里有乾坤。

  “去嘎查,路怎么走”,问的是掣肘偏远地区发展的交通问题;

  “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思考的是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牵挂的是全面小康路上的短板弱项;

  “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擘画的是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历史跨越……

  在这里读懂中国。十年跋涉、十年笃行,十年的大道如砥,浓缩于此。如一幅时光卷轴,铺展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揪心与放心

  “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

  悬崖村,习近平总书记挂念在心。

  那是2017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吹遍了山河万里,上山的路很快变了模样。

  就在今年两会,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村子的新消息。两张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是昔日挂在峭壁上颤巍巍的藤梯,一张是今日稳稳当当“飞”入云霄的钢梯。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细问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近况,再问乡村旅游进展。这一次,他放下心来。

  从“揪心”到“放心”,中南海和大山深处一个村庄的距离,那么远,又那么近。

  回首这些年,总书记花的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山脚下直通省城的路、搬出土坯房的家、家门口就能读书的课堂,那些人、那些事,都装在他的心里。

  “去年村里有多少人娶媳妇?”

  2016年全国两会,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见到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郭建群代表,亲切地问。总书记清晰地记得,2013年到访十八洞村时,大龄男青年“脱单”是个老大难问题。

  “7个。”郭建群代表答道。当讲到全州还有50万贫困人口时,总书记又问:“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

  再看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林书成代表带来了总书记一直放心不下的大凉山的消息。彼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绝大多数都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

  “文盲率高不高?”

  “一个村里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出去打工很困难,深山里彝族群众的脱贫不是一次冲锋就能完成的。”

  这一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吕梁山区。转过年来,飞行3个多小时,在深山里又辗转奔波两三个小时,沿颠簸崎岖的山路深入大凉山腹地。村里的琅琅书声,火塘边座谈时憧憬的目光、质朴的志向,都点燃了大凉山的无限希望。

  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深山小院里的欢歌笑语,农家账本前的细致追问,一串串足迹在中国地图上星罗棋布,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路途有多远、有多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下团组”时语气坚定地说:“哪怕一天只走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我如果光是看好地方,就难免乐观,感觉指日可待,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不要文过饰非,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我们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过来的,而且和基层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乡亲们实实在在有获得感。”

  从“穷窝窝”里走出来,更读得懂饭碗里的穷、感受得到贫穷里的苦。在河北阜平的皑皑白雪上,在安徽金寨的蜿蜒山道间,在重庆华溪村的密林晚霞中……万里行程,印刻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

  “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少搞一些‘盆景’,多做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绝不能搞数字脱贫”“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去过的每个地方都要抓反馈”……“下团组”时,每每谈到扶贫,总书记总是殷殷叮嘱、谆谆告诫。

  “讲得非常生动。”2019年全国两会,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畅叙农民的梦想,不由感叹:“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你们还需要什么?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一些我们已经在做了,做成了;一些还在做的过程中;一些是下一步准备做的。”

  今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斑斓田野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新乐章。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恰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回忆起他在陕北插队,饿着肚子问乡亲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从“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当年看来高不可攀的“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老乡们再努力想了又想,期盼“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梦想已然照亮现实。“‘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总书记的目光看向更远的未来。

  危与机

  “哪个都不能等闲视之”

  2020年,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史册上永久镌刻下中华民族应对危机的非凡之举。

  那一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的5月。任凭风浪起,中华“复兴号”巨轮的既定航程稳如磐石。

  “我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你们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代表,我要看望一下大家。”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湖北代表团审议现场,掌声如潮水奔涌。

  两个月前赶赴武汉的场景历历在目。从“暂停”到“重启”再到全面复工复产,武汉、湖北的身后,站着一个14亿多人拧成一股绳的中国。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你们这里的疫情防控情况,党中央每天都在关注。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实事求是,绝不隐瞒疫情。这正是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敲响警钟:“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慎终如始,越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而今回望,正是得益于居安思危,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

  到武汉社区看望,同时谋划着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去北京的医院调研,还酝酿着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解题之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你们采取的措施、收获的教训,都为今后的疫情防控创造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值。”

  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在治理如此大一个国家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居安思危啊!只有深入研究、料事在先,防范于未然,才能掌握战略主动。”而今重温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席叮嘱,远见卓识令人感佩。

  再向前追溯。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讲形势,基本都是那么几句话,‘形势是严峻的’。实际上想一想,什么时候形势不严峻复杂?到哪一年都一样,但是我们有必要讲这个话,要看到严峻复杂形势的常态性。‘严峻复杂’的意思,就是我们始终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同时对于克服困难和挑战怀有一种平常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从一粒米,思虑“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战略安全,警示“不能轻言粮食已经过关了”。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的忧思跃然纸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从一滴水,看到“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治国方略,这几年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

  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这是“下团组”时又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首次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到的就是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国际形势愈加波谲云诡的今天,在中国的自主创新已然由量变到质变的今天,世界更深刻读懂了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

  人才是创新的主角。

  “创业十多年,前面七八年比西天取经还难,年年亏损;最近几年才腾云驾雾。”2018年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来自猪八戒网络公司的朱明跃代表讲得生动。

  “开始那几年,有没有过回高老庄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风趣问道。

  笑声里,总书记一语双关地指出:“猪八戒啊,虽然意志不坚定,但仍然不忘初心。”“创新驱动是国策。只有新旧动能真正实现历史性转换,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中国的发展复兴,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行健自强不息。”

  危机相伴,时势变迁。从更宏阔的时间坐标上去看,“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

  几年前有次“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想起一个小故事。去欧洲访问,一位政要好奇询问:“你们平常用手机支付吗?”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他们感慨,这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五千年文明、960多万平方公里、14亿多人,这是观察中国的宏阔时空观,也因此更强调“不可能凭着一招鲜立国”“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

  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不是我们困难的时候才搞‘双循环’,就是平时,‘双循环’也是最稳定、最可靠的经济布局。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安不忘危。”

  这是中国的战略远见。

  破与立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APEC蓝”一词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此事:“当时我就在欢迎宴会上对大家说,这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短暂蓝天,未来北京将会有持久的蓝天。”

  时间来到了2022年。

  北京冬奥会是一个缩影。“绿色办奥”的生动脚本,令世界惊叹。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北京冬奥会是很给力的,有很多方面是要载入史册的。双奥城,这是独一份。我看还有声音说,首钢大跳台是不是在核电站搞滑雪?他们恰恰不知道这是绿色转型,我们是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

  曾几何时,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很多人将生态和发展视为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陷入了生态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泥潭。

  习近平同志在早年间就看到了另一个破题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历史远见的战略判断,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嘹亮声音。

  破题、解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

  破的首先是观念。“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腾格里我也批示过。把污染物都倾倒到沙漠里,这个事我狠狠地敲打过。”总书记直击要害。

  立的也首先是观念。山水林田湖,从新增一个“草”字,到再添一个“沙”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一体化推进、一盘棋布局,人与自然的故事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大江南北、万众一心的共同讲述。

  这十年,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跨越。历史发展的巨大惯性,注定过往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思维观念,会向前“滑行”一段路。

  有的领域,要大破大立。

  “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现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补课。”

  “结构调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一定要腾笼换鸟,最后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境界。长痛不如短痛。”

  字字铿锵!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生动勾勒了将一艘巨轮调转航道、转变发展方式的清醒和坚定。

  有的领域,是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当领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矢志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注意到了踩“急刹车”、搞运动式“降碳”的苗头。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他警醒各地:“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全局之计,长远之策。中国在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面前,有着超乎寻常的精准考量和长远布局。

  “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这句话,指向的是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速,要辩证把握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020年“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到了2021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再次谈及这一话题:“我们定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时留有余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高质量发展上。”

  改革,何尝不是破立并举的大手笔。

  就拿教育改革为例。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教育公平,坚定地表示: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教育改革还是要继续啊,正在进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