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 赵晓 曾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不远行。”可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离乡打拼。于是,远行的子女身边,便有了远行的父母。 当子女在城市中扎稳了脚跟,把父母接到身边享福;当子女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父母主动承担起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老漂族”指的是因养老带孩子等原因,年纪渐高的父母“漂”在儿女所工作的城市。他们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因为各种原因,为了儿女离开故土落脚异地,他们一边与儿孙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边面临的是语言交流困难、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等种种问题。可以说,“老漂族”的幸福滋味很复杂。 商城义乌的老漂族也有不少,或许这些样本并不典型,却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样本一 放下老家的事 心里总有牵挂 天气晴好,刘巧香会到鸡鸣山公园走一走,算着时间去接孙女放学。白天,她也没有别的事可以做,到处走走逛逛也算是打发时间。从湖州老家来到义乌两年了,可她始终不太适应这边的生活。 漂在义乌像保姆 刘阿姨是湖州人,一直与丈夫居住在湖州乡下的老家。平时,老两口种种地,还养了几头羊。遇上农忙的时候,他们也会去亲戚家帮忙,可以挣点钱;空闲的时候和村里人聊聊天,日子过得不咸不淡。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当地成了家,与刘巧香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平时互相照应。小儿子与儿媳在义乌工作,收入不算高但比较稳定。之前,小儿子的女儿也放在湖州老家带,可小儿子希望孩子能在义乌上幼儿园,于是把老两口接到了义乌,帮忙照顾孩子。 在义乌,一家五口人租住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儿子与儿媳早上出门上班,要晚上才回来,做家务、照顾孩子的任务就由刘阿姨承担。“这些事情做惯了,不累。”刘阿姨说,在老家做的无非也是这些琐事。每天早上,她把孙女送去幼儿园之后,就买菜、打扫、做饭,生活有些重复。有时候,她和丈夫在家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把孙女接回来才觉得有点意思。为了来义乌,家里的农活都丢给了大儿子,亲戚来喊帮忙的时候丈夫就回去一趟,很不方便。 她说,儿子的工作很忙,难得在家吃饭,有时候几天也说不上话。有时候,孙女有个头疼脑热,儿子还会怪她照顾得不好。以前在老家,和大儿子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唠叨,在这想说也没有人听,有时感觉自己就像个保姆。 心里总觉得空落落 要说对义乌的印象,刘阿姨说不上来。刘阿姨现在的邻居不认识几个,因为租住的房子经常有人搬来又搬走,每天出门很少有人能说得上话。经常能碰见的是房东,但也聊不上几句。“她会叫我去家里坐坐,但是她好像很多事情要做,看着总是很忙。”偶尔,她也会去附近公园、广场看别人跳舞,也想跟着跳跳,不过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去菜场或超市买东西,她老听到义乌话,叽里咕噜听不懂,“还有很多外国人。”她很少出门,因为太不方便,公交车不知道该怎么坐出去坐回来,打车又太贵了……住了快两年,她始终觉得陌生。 一年前,刘巧香的丈夫生病了,她便回老家看病。“在义乌没有人照顾,医院里各项收费都很贵。”她在当地托亲戚带丈夫看病,大儿媳负责照顾,倒也康复得挺快。只是,丈夫身体大不如前,便留在家里没有再来义乌。于是,在义乌生活就只剩下了刘巧香一个人。“一个人就更加无聊了,想吵架都没有伴了。”现在,刘阿姨有一个说得来的朋友,就住在同一幢房子,她叫她陈老师。“她是义乌人,好像孩子都不在身边,经常去跳健身舞和表演。”她跟着陈老师出去玩玩,人也轻松一点。 刘巧香说,在老家的时候感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可到了义乌虽说每天也有很多事,但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时候会担心大儿子的生活,有时候会想着家里的田地和羊,总之不省心。 样本二 双城间抉择 孩子去哪就是哪 “嘉兴还是义乌,女儿在哪我们就在哪。”女儿结婚五年,胡国明随着女儿漂在两地,到底要留在哪一边,女儿没有考虑好,他也就没想这么多了。这迁徙般的生活,他不知道要过到什么时候。 精打细算“招人嫌” 胡大伯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大学毕业之后,女儿随着男朋友到义乌工作,一年之后在嘉兴结婚。从女儿决定到义乌工作起,胡大伯就下决心要跟着她。他出钱为女儿女婿在义乌买了套房子,与老伴一起搬过来和女儿女婿生活,从照顾他们的生活,到帮忙带外孙,一年都没停过。胡大伯和老伴特别会过日子,凡事都爱精打细算。按说老两口过日子无可厚非,但这精打细算也招来了女儿女婿的不满。 “女儿动不动就冲我们发脾气,从来不说我们的好。”胡大伯说起来还挺生气的。女儿女婿在外面吃饭,他会念叨几句“既浪费钱,又不营养”;女婿的衣柜里挂着一排衬衫,不过还时不时买两件,“新的没穿又买新的,浪费”,他会有点不满;女儿单位发点福利,他都收得好好的,有时候东西过期了也没吃,女儿就埋怨他不舍得吃;为了买到特价商品,胡大伯会骑车去较远的超市,又被女儿数落…… 有了外孙之后,矛盾就更多了。女儿给孩子买新衣服,胡大伯嫌浪费,总给外孙穿那几件又招来女儿的不满;女儿爱给孩子买玩具,常常玩不了几天就丢在一边,胡大伯觉得没必要;偶尔家里有剩菜,女儿坚决不让给孩子吃,胡大伯觉得女儿太挑剔……家里的事似乎没有一件是意见一致的,吵架是家常便饭。 即使住在一起再多摩擦,胡大伯仍然坚持不分家。“年轻人不会过日子很正常,工作压力又大,算了。”女儿曾经提出来分开住,但胡大伯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简单———方便照顾。他觉得自己在一个陌生城市里,也需要人照顾,住在一起放心。 两地奔波像候鸟 好在胡大伯是个开朗的人,即使人生地不熟,他也能很快熟悉义乌的生活,大大小小的超市、街道他都走了个遍。常带着外孙在小区里走动,他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出门和保安、邻居都能打个招呼。他还拜师学太极拳,没事就去练练太极拳,认识了很多年龄相仿的朋友。他在义乌过得有滋有味,乐不思蜀。只是有些时候,家里的房子漏水、需要体检、医药费要报销等状况他得赶回嘉兴一趟。 一年前,女儿女婿想换一份工作,一家人考虑趁此机会迁回嘉兴。胡大伯乐得到处托人张罗帮孩子们找工作,“其实,我心里还是喜欢他们回嘉兴的。”他说,回嘉兴毕竟是回家,亲戚朋友多,生活也方便一些,只是会有点舍不得义乌的朋友们。只不过,女婿顺利地回到嘉兴工作了,可女儿却考上了义乌的公务员,这样一来一家人彻底过起了双城生活。而胡大伯更是做起了侯鸟。起初,胡大伯仍然留在义乌生活,每天照顾女儿,女婿则一周回义乌一次。后来外孙要上幼儿园,胡大伯便回到了嘉兴,每天照顾女婿的生活,接送外孙上学放学,女儿一周回嘉兴一次。放假了,他就带着外孙到义乌,在女儿这住上一阵子…… “我现在真是两头跑,两头都待得不安心。”胡大伯说,女儿女婿现在也没个打算,不知道到底会在哪个城市安定下来。孩子们也不愿意和他聊这些,他也只能等着他们的决定。而在此之前,他只好这样漂来漂去,希望尽量为孩子们分担一些。“不过我的身体现在也没以前好了,带外孙有点吃力,不知道还能这样跑多久。” 样本三 漂洋过海 怎么待都不踏实 “那里的房子都很大,得开车出门;那里的草坪都绿,常有人坐在上面晒太阳……”说起去过美国,张灵珍还是很得意的。毕竟58岁这个年龄出过国,在一圈朋友中也是件稀罕事。张灵珍的女儿嫁到美国,女儿叫她去美国一来给她长长见识,二来请她帮忙带带孩子。只不过,身在异国他乡,张灵珍觉得别扭。 一顿饭两种吃法 一见面,张灵珍还是忍不住“炫耀”在美国的见闻,对于她来说,大半辈子待在同一个地方,有这样的机会出去走走看看也是难得的。不过在美国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和孩子待在一起,几乎没有出去走走玩玩,说起来还是挺遗憾的。 出国前她带了十字绣,用来打发时间;老伴就下棋打发时间。两个人做伴,不至于太寂寞。张阿姨说,在国外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别说英语,说惯家乡话的她普通话也不顺溜。洋女婿的中文不好,她平时只有和女儿、老伴说话。有一次女儿不在家,洋女婿要找件衣服,他在屋子里翻了半天,最后来问张阿姨。洋女婿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张阿姨一句话也没听懂,“看那个样子像找我吵架一样”。 在美国时,张阿姨一般不单独出门,顶多自己在门口溜达溜达。要买东西,就和女儿说,要么女儿陪着去,要么女儿买回来。看到面熟的邻居,她会笑一笑,除此之外就很少与人接触。张阿姨说,外国人喜欢吃肉和生的蔬菜,洋女婿几乎天天都这么吃,女儿也很习惯这样的生活,但这些东西她和老伴都不喜欢,吃了一阵子就觉得不舒服,也不健康。于是,她时不时做些炒菜,和老伴两个人吃,家里就会出现一顿饭两种吃法。即使身处女儿家,这一切仍然让她觉得很陌生。 主人客人还是仆人? 其实,张阿姨的女儿也算一个全职太太,主要工作就是打点家里的大小事务。只是,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学会操持家务了,但在带孩子这事上一点儿把握都没有。“生之前,她就叫我们去帮她带,开始我们很不愿意去的,但她说了好多次,只好答应了。”张阿姨承认,孩子离得这么远心里很舍不得,能去看看还是高兴的。女儿预产期快到了,张阿姨就和老伴把家里收拾好,就出发了。在美国待了一个多星期,外孙女就出生了。 张阿姨说,在咱中国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孕妇临产是如临大敌,至少三家出动(自家、娘家和婆家,还没算上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可在美国,生孩子是“轻松的小事”:预产期那天早上8时,张阿姨和洋女婿陪女儿进了医院。医生叽里咕噜的,说啥也听不清,张阿姨只能干着急,幸好宝宝顺利出生。不久,护士递给女儿一杯冰水,急得张阿姨连忙朝女儿喊:“不能喝!”生完孩子3个小时,医生说再观察一下就可以出院了。女儿生了孩子后当天就出院回家,而且女儿还打算洗头洗澡,说是医生吩咐的。张阿姨也是极力制止。张阿姨说:“我们中国人都觉得坐月子是大事,产妇不能吹风、不能碰生水等,如果月子期间没休息好,女人以后的身体都会不好,可美国的产妇根本没有禁忌,跟普通人一样生活———喝冰水、洗澡、吃生的蔬菜。” 另外,美国的老人不会躬身给子女带孩子,张阿姨在美国那段时间,很少见到亲家。只是在周末或是假期,他们才会来看一看孩子们。于是,家里只有她一人忙活。 女儿到了国外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两口和她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平时的交流也就少了。走在路上,到处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自己倒显得特别了。她想,他们看她的样子,就像在国内看外国人一样,多少有点儿奇怪吧。除了老伴,张阿姨觉得一切都格格不入。 女儿慢慢能自己带孩子,张阿姨就撤回来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不过,女儿不久前来电话想让她再去帮忙。因为没有了爸妈的帮助,家里的事情有些照顾不过来。另一方面,女儿也想找个工作,为以后的生活作个打算。“你说我去那算什么?算主人,主人是女儿女婿;算客人,客人还得整天地干活;算仆人,又不拿工钱!”张阿姨是个守旧的人,她认为自己的家在中国,根也在中国,待在别的地方就是不舒服。不过,想着外孙女长得像个洋娃娃,活泼可爱,张阿姨又有些不舍,没准哪天又去了。 漂的不仅是身,更是心。专家支招——— 陪伴,最好的良药 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情结。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年龄再大、事业再成功,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需要呵护和支持。看着子女事业和人生双重发展,父母会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所以,即使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即使骨子里有对“根”之不舍,父母还是愿意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和子女在一起。 老漂族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子女的陪伴与关心,周围人的善意与接待,会让他们漂得更幸福。 漂族老人 面临各式问题 流动的生活会使许多老人不适应,如果他们无法自我调节,生理和心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金华润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孙茂庭表示,来到陌生的环境,老人会遇到很多门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孤独感:难以适应大城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常常觉得无所事事,和儿孙子女在一起的快乐,有时也无法代替在家乡有老伴、老朋友的陪伴;第二是焦虑感:老年人普遍有对身体衰老和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焦虑。有的人杞人忧天,担心自己身体不好;有的人生病了觉得熬一熬就好了,不喜欢上医院。而“老漂族”更甚,异地看病的报销手续等,无疑让他们看病变得更加麻烦。第三是和子女沟通不畅导致的心理抑郁:子女工作忙碌,很难有跟老人聊天的时间,老人盼望着,失望着。另外,有一些漂族老人独自漂在异地,夫妻两地分居。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两口经常互相惦念,放心不下,也加重了“老漂族”的不安情绪。 融入新的生活,调节好心态对于漂族老人来说很重要。 陪伴之余 多点实际行动 孙茂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老夫妻有三个儿子,老大在外工作、赚钱多,老二在家工作、人脉广,老三条件不好但为人老实。爸爸生病了,老大出钱,老二出力,老三负责照顾。老夫妻特别喜欢小儿子,对他最好。有一次过年,老大和老二开玩笑地问爸妈,为什么对弟弟这么好。妈妈告诉他们,老三每天都会到家里陪他们,和他们说说话、看看电视。这个理由简单得让老大和老二沉默。 孙茂庭说,这个例子很简单,就是说明陪伴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尤其是漂在异地的父母,他们缺少朋友,每天能说上话的就是子女了。他们很容易满足,哪怕只是简单的汇报工作、吃饭看电视,都会觉得好。所以作为子女应从细节上入手,帮助父母融进新生活。首先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孝敬”父母,可多与父母进行深入的交谈,多了解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多一些陪伴,少一些敷衍。同时可以帮助父母与同社区的其他老人相识,帮助父母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量让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有条件送他们回老家探亲,让父母也能定期休假,放松身心。 求人不如求己 学会自得其乐 很多老漂族不快乐的原因其实都和孩子有关,不适应加上缺乏沟通,甚至因为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差异与矛盾带来了很多实际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是要做到良好的沟通。许多老人选择把心事憋在心里不说,这样矛盾就更加深了,造成心里不快。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主动与孩子沟通,可以解决不少问题。特别是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和子女及时沟通,不要一个人胡思乱想。 同时,和子女一起生活,漂族老人更要摆正心态,得“服老”。即便对子女千万个不放心,什么都爱管,也要收一收这个脾性,毕竟孩子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会过自己的生活,父母给予一些辅助就可以了。让自己轻松一点,也让与小辈们的相处轻松一些。 老漂族也要懂得娱乐自己的生活。可以参加社区的老年大学或是社区活动,与周围年龄相仿的人一起买菜、聊天、锻炼,融入当地的生活,排遣孤独的情绪。多和朋友聊聊天,把心事和别人讲一讲,交流一下与子女相处的心得,不要把事情都憋在心里,这样人也会轻松很多。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寄托。现在一些社区里都开办了老年书画班、舞蹈班、摄影版等等。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几样来玩一玩,空闲时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生活也就会精彩许多。 样本四 生活变了 觉得更孤独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陈琳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在苏州时,陈琳是独自生活,空余走走亲戚,和朋友聊聊天。来到义乌,她觉得仍然是独自生活,只不过反倒有些不自在了。 亲家不亲相处难 陈阿姨的儿子大学时与妻子相识,毕业之后两人来到妻子的家乡义乌,结婚生子。媳妇的家人都在义乌,平时小夫妻过着二人世界,生活上有问题了,亲家都会帮个忙,比如刚生孩子的时候就由外婆照顾。这些年来过得还算顺当。儿子打电话回苏州老家,会和陈阿姨讲讲在义乌的生活,他常说让妈妈有空就到义乌来看他。这不,退休之后陈阿姨就来到了义乌,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待已快两年多。 陈阿姨的亲家是生意人,女儿也在家里帮忙,儿子则做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孙子小时候由亲家帮忙带,现在上小学了就由儿子和媳妇每天接送、照顾。自从陈阿姨来到义乌,接送孙子上学的任务就落到她的头上。陈阿姨刚来义乌时,与亲家走动过几次,每一次都客客气气的。直到有一回,孙子上吐下泻,陈阿姨和儿子忙带着他去医院看病。当时媳妇正在外地,就由亲家前来探望。好在小孩子只是吃坏了东西,问题并不严重。但是亲家母却不乐意了,话里的意思总觉得是陈阿姨照顾得不好。两家人从此就有了间隙。陈阿姨说,自己照顾孙子那是尽心尽力,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意外,被人这么一说心里真不是滋味。 陈阿姨是个好脾气的人,她觉得其实亲家人还是不错的,或许是对于小孩子过于紧张了,这一点她可以谅解。只是此后,他们有半年没有来往,只有到过年的时候两家人凑在一块吃了顿饭,饭桌上大家客客气气的,倒显得很生疏。这让她的心里觉得不舒服。 再委屈也不愿走 不知是不是多心,时间一长,陈阿姨感觉媳妇对自己也不如以前那么亲了,每天除了客气地打招呼之外,很少坐着聊天,还经常往娘家跑。有时候,媳妇对孩子的生活要仔细检查,吃的穿的似乎都要经过她的检验,孩子的功课也不让陈阿姨过问太多……她觉得自己在家里没什么地位。 陈阿姨说,其实当初儿子要到义乌来自己就很不愿意。一来离家太远,二来媳妇家条件优越,儿子有点上门女婿的意思。不过儿子一直劝她别多心,而且日子也还过得不错,她便没有再多想。现在看看,媳妇家里确实强势,很多事情都要顺着他们的意思来办,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一点没有征求过她这个奶奶的意思;媳妇要带孩子去娘家吃饭,也不提前打招呼等。有时陈阿姨觉得生气,说媳妇几句,媳妇就不高兴。陈阿姨说,每次媳妇有什么不高兴,一定是转个头就冲儿子去发火。儿子夹在中间,必定是两头都不好得罪。儿子也不容易,她想想儿子的处境也就忍了下来。 “说不定她很想让我回去呢。”陈阿姨说,虽然儿子和媳妇从来没有开口,但她总觉得这样相处下去实在有点别扭。没准媳妇私下里和儿子说过好几次让她回苏州,她知道儿子孝顺,一定不好开口,所以从没提起。她也不愿和儿子主动说起这事,因为她心里挺不愿回苏州去的,毕竟只有一个儿子,她想待在儿子身边,看着孙子长大。回到苏州家里只有一个人,逢年过节总去亲戚家里也不好,显得有些凄凉。现在她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相处方式,尽量少一些正面冲突,安安稳稳过日子。 陈阿姨说,丈夫去世之后,自己独自生活了几年,虽然有点冷清倒也落得清静。可是来到义乌之后,家里人多了也热闹了,但是日子过得闹心,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