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市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泰兴市委老干部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 建立长效研究机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泰兴市委老干部局会同市委党校、市文广新旅局、党史方志办等,深层次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用好用活“家门口”红色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以泰兴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为轴心,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梳理出包括烈士祠、纪念碑在内共计14个红色教育景点,绘制本地特色“红色地图”。联合市新四军研究会整理挖掘地方党史,通过广泛搜集整理、深入学习研究红色文化史料,撰写高质量党史宣讲作品80多篇。开展“情境式”“沉浸式”宣讲教育,大力弘扬“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讲述泰兴独有的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开展“情境式”宣讲教育 建立红色宣讲机制,解决“谁来讲”“给谁讲”的问题。 让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讲队伍至关重要。泰兴市委老干部局会同市新四军研究会联合发文,依托老干部组建红色宣讲团,各乡镇(街道)同步成立红色宣讲队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老同志们结合泰兴地方革命史,走进学校、机关、村居、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红色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增添了老干部浓墨重彩的篇章。宣讲团成员足迹遍及全市17个乡镇(街道),在基层开展红色宣讲600多场次,听众达8万多人次。各级各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红色宣讲进校园 红色宣讲进企事业单位 建立菜单选学机制,解决“有兴趣”“学得好”的问题。 面对受众群体多元化需求,红色宣讲团精心梳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主题,探索“文艺+理论”“故事+理论”等宣讲新思路,通过“点菜式”服务,做到党史学习教育“有求必应”。针对机关单位,重点撰写宣讲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在新四军中的体现、黄桥战役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新四军反腐倡廉、新四军军民军政关系、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等;针对学校与校外教育辅导站,重点组织编写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铭记革命历史、放飞青少年梦想,国名、国歌、国旗与红领巾的故事等。同时,创新党史学习宣讲表现形式,联合市老干部艺术团和乡土艺人,采用歌舞、戏曲、快板、鼓儿书、表演唱等艺术形式,变单一宣讲为生动说唱和载歌载舞,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破解了灌输式宣讲“讲者难、听者烦”的尴尬。 建立云端教学机制,解决“不在场”“学不了”的问题。 把学习教育阵地建在线上,泰兴市委老干部局依托“泰兴老干部”微信公众号,打造“银龄E课”网上学习平台,不定期推送党史学习内容、老干部红色宣讲录播课,多维度创新红色资源传播路径。新年前夕,“泰兴老干部”及时发布新春特别宣讲课程,充分利用老干部党支部微信群,让红色宣讲的声音飘进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家中,营造“党课线上学,宣讲不掉线”的浓厚学习氛围,推动老干部老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春节“不打烊”。针对老干部党支部部分党员年龄偏大、行动不便、视力不佳等实际情况,在“银龄E课”网上学习平台开通《为你读党史》音频栏目,线上读党史、讲故事,进一步丰富“送学”形式。 “泰兴老干部”线上学习菜单 建立学思践悟机制,解决“为谁干”“干什么”的问题。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老干部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泰兴市委老干部局以多种形式扩大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老干部老同志以学促干,以学笃行。持续打造老干部“访亲团”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组团式服务”,在送政策、送科技、送健康、送岗位、送项目、送资金的同时,送上党史学习教育“文化惠民大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泰兴老干部在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关爱青少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宣堡镇老干部支部书记叶国平热心扶贫济困,动员老同志和社会力量,并通过网上募捐5.03万元,资助因病返贫户3户和贫困学生3名。黄桥镇老干部何希平主动融入基层社区公益活动,联合本地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文明劝导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