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青少年的“初心领航员”——在浙江省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百年老樟树下,一群小学生正聚精会神地聆听“银立方”老干部孙亦飞讲述红色故事《奔向延安的海宁人——沈鸿》; 他们是同龄人的“知心老朋友”——爽朗的笑声不时从修川社区城市驿站传出,自从“银立方”志愿队接手平台管理后,这里变成了深受老年居民喜爱的邻里之家,老年助餐、日间托管、读书看报、健身娱乐、手工课堂……各类涉老服务功能一应俱全; 他们是邻里间的“热心带头人”——腾空间、搬盆栽、修围栏、安器材……洛溪嘉苑二期小区,在“银立方”微网格长陈楚加牵头下,一座众筹的“口袋公园”拔地而起……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围绕中心工作所需所盼和老干部所愿所能,以持续推进离退休干部社区报到工作为抓手,在村社微网格广泛组织开展“银立方”志愿服务,引导广大老同志积极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在社会治理中举旗亮相,不断壮大“红色根据地”,开辟“志愿游击区”,拓展“共富朋友圈”。“银立方”队伍逾3400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200多次,正能量旗帜插遍全市12个镇(街道),在潮城大地上绘就了“银晖党建红”,掀起了“银发志愿潮”,谱写了“银领共富”的时代担当。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强调“支部建在连上”,不断壮大“红色根据地”。坚持“党建+正能量”指导思想,突出制度体系“立柱架梁”、基层组织“城乡统筹”、工作落点“最微单元”,在9个镇(街道)建立32家“银立方”组织,把老同志团结在党旗下开展志愿服务,在家门口不断擦亮“银领先锋”标识,红色根据地占据市内“大半壁江山”。 聚焦“立柱架梁”,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提倡“三不”原则(不变党组织关系、不给社区添麻烦、不给老同志加压力),持续推进离退休党员干部社区报到工作;明确“支部+服务队”组织模式,实行书记队长一肩挑,在家门口常态化开展政治学习、主题党日、老党员关爱等组织工作;推出支部工作职责、服务队章程、阵地配置、志愿评价等一揽子管理办法,每年开展十佳“银立方”社区和百名“助力之星”推荐评选,畅通机制运行、激发志愿活力。 突出“城乡统筹”,实现组织均衡发展。坚持“城市包围农村”发展思路,“点线面”相结合,推动城乡志愿服务均衡发展:利用硖石、海洲两个城区街道群体基数大、组织基础好、工作资源多的优势,连片建起包含19家城市社区、占据“银立方”总人数80%以上的志愿主阵地,释放“集群效应”;依托8家城镇中心社区,就地集结离退休干部建立队伍,连成“志愿走廊”;利用撤村建居契机,在3家城乡一体新社区实现“扩红”,并率先在养老公寓(亲和源琳轩养生源)和行政村(袁花镇彭墩村)发展组织,培育“试点样本”。 关注“最微单元”,办好民生关键小事。融入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南苑社区利用老教师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暑托服务、打造居民公益文化课“尚书堂”,有力带动了书香文化的传播;助力“睦邻一家”小区党建工作,在试点的上城蝶园小区,首创由“银立方”志愿者兼任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组建银龄自治委、筹建睦邻党建厅,在全市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领办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微实事,联塘社区依靠“银立方”志愿者牵头组织,完成了嘉兴市首台“浅基坑”装配式电梯加装。 二是坚持因地施策,强调“将正能量进行到底”,积极开辟“志愿游击区”。坚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针对老干部数量少、组织基础弱的区域,用好“招”“引”“育”三字诀,积极搭建银雁返乡、流动志愿和项目培育渠道,在未成立村社“银立方”队伍的3个乡镇实现“有志愿者、有服务内容、有特色项目”,将“真空地带”建设成“游击区”和“运动站”,实现志愿旗帜“全域飘红”。 紧扣“招”字诀,聚拢一批“银发领头雁”。依托基层关工委、乡贤参事会等组织平台,在农村地区招揽一批威望高、有特长、肯奉献的离退休干部,积极引导他们发挥知晓乡情、懂得乡音、熟悉乡亲的独特优势,当好正能量活动的“主心骨”:丁桥镇退休干部冯晓春四十余年坚持拍摄当地农技、水利、集镇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出版了富有史料价值的影集《美丽丁桥》;袁花镇开设《乡贤虎年说袁花》视频栏目,由老干部贺金虎出镜讲述民间文化,为家乡“圈粉”;盐官镇退休干部金悦卿创作“三句半”宣传换届选举、疫情防控、禁毒防毒等中心工作,在农村居民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突出“引”字诀,派出一批“志愿别动队”。倡导“志愿不分家”,以群众期盼为牵引,发动主力队伍和志愿骨干到基层去开展流动服务:周王庙镇以机关退休干部组建“庙街银力量”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辖区农村开展环境整治;老干部活动中心“银龄服务队”10年来坚持赴各镇(街道)敬老院开展走访关爱行动;海昌街道退休干部韩双全在居住地胜利社区组建老年志愿队,在群众中推广垃圾智慧分类,充分体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银立方’”。 强调“育”字诀,打造一批“品牌工作室”。突出精品思维,引导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同志守好主场专注主业,以项目化运作培育一批具有“乡土味”和“烟火气”的工作室品牌:“五老”志愿者杨霄松退休后办起“七彩生活之舟”工作室,为农村孩子提供劳动实践、手工剪纸、趣味游戏等特色课程,开展各类活动数百次;黄湾镇退休干部施惠林成立“慧灵编织社”,积极推广家乡非遗文化草编技艺,并在村里开设展示村民生活变迁的个人珍藏馆,深受群众好评;盐官镇退休教师张渭康十多年来年在自家开办乡村音乐班,事迹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三是坚持多元共融,抓住“幸福公约数”,奋力拓展“共富朋友圈”。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紧扣“群体属老、行动适老、服务为老”主线,以开放共享姿态,持续做好“借势、筹资、赋能”三篇文章,不断巩固既有优势、增强志愿合力、挖掘增长空间,积极扩大“银立方”志愿服务的“社会朋友圈”,全面展现“银领共富”的品牌新形象。 借势共富东风,组建“最强同盟军”。主动融入共同富裕建设浪潮,找准志愿服务新定位、找好共富同行新伙伴,通过“抱团发展”开启新征程上的“最大加速度”:以老干部活动中心“银龄服务队”为骨干,通过共同倡议和志愿教学形式,组建全市“3D银立方智慧助老”志愿联盟,大力推广“就诊帮帮团”“垃圾分类智助团”等特色项目;许村小学发挥老教师特长,加入龙渡社区“共富同行·红色四方联盟”,领办社区学生双减公益营项目;举办 “颂歌百年·银心向党”大型红色庆典,组织全市社区“银立方”志愿服务队在琳轩养老公寓同台演出,为老年居民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统筹友邻资源,共享“品质新生活”。充分运用共建共享思维,积极谋划合作项目载体,主动向优势社会资源筹资借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依托与农商银行的“双银惠聚·共富同行”时间银行战略合作,通过阵地共建、积分兑换、志愿联动等品牌项目,进一步增强了“银立方”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特色经验登上《中国老年报》头版;老干部活动中心银立方党支部与先锋社区党委深化结对共建,通过共度党日、共办村晚、共赠春联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寻常百姓家;依托南漾村村级老年大学平台,发动老年学员志愿队开展抖音直播,为乡村旅游代言。 构建赋能平台,注入“共富新动力”。打好阵地建设、品牌选树和增量挖掘的系列组合拳,不断增强助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在建好用好市级老党员驿站基础上,按“小而精、专而美”定位,先后建成硖石街道“银耀品牌树”、市住建局“城建记忆馆”和农商银行“银领共富”等特色驿站,就近就便为“银立方”志愿者提供集党建、志愿、康养、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优质阵地;每年举办“银立方”专题培训,发掘选树“老宝贝一碗汤”速递行动、卜家埭7号小区自治公约、“古樟树下讲故事”等一批明星项目;与民政部门开展长期合作,在全市各镇(街道)启动20个“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数量居嘉兴前列,为“银立方”的社会化大发展建立了一批强有力的桥头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