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浙江玉环市委老干部局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任务,引导老干部用点滴善举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让共同富裕的精神底座更加牢固。 “让每位老年人开开心心度过晚年,我就满足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位老年人期待的晚年生活,也是银**潮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大麦屿街道火叉口村就有这么一位老人,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老龄事业,他就是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赵章定。 “今天感觉怎么样?”在大麦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赵章定正亲切问候105岁的曾红义和97岁的刘亦凤老人。冬日暖阳和煦,两位老人惬意地晒着太阳聊天,她们身体健朗,笑容明媚,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2009年退休后,作为火叉口村老年协会会长的赵章定,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办老年电大。“我们前期做了民意调查,大部分老人都表示赞成。”于是,赵章定将每个月的15日定为“学习日”,把老人们聚在一起,为他们上课。 除了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2013年,赵章定还主张创办火叉口村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解决50多位独居和空巢老人的早中晚生活用餐,并在市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前往杭州、宁波等地参观学习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新做法。 “学习回来后,我就向村里建议新建托老中心。”2015年,赵章定的提议成功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新的托老中心由赵章定亲自监督设计,与原来的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相连,形成了如今的大麦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综合运营老年电大、托老中心、残疾人之家,设有健身室、保健室、阅览室、会议室等一系列功能室,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方面服务。2018年,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退休10多年,在提升老年人服务质量的路上,赵章定一直在发挥余热。他的心愿很简单:“让每位老年人开开心心度过晚年,我就满足了。” “驻的是村,结的是情;退休不退志,初心永不变” 吴克喜是芦浦镇原工会主席、芦北村原驻村组长。走在村里,即便戴着口罩,村民也能一眼就认出他,欣喜地唤一声“克喜”或“老吴”。吴克喜笑着回应,感慨地说:“大家都认得我,我也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这份相互的熟悉和信任,源自吴克喜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奉献和关爱。 “其实一开始,村里的工作不是那么好做。”吴克喜说。2011年,当时的大沙村村级换届选举期间,闹事的村民给了好言相劝的吴克喜一巴掌,“当时确实觉得有些委屈,但我也没吭声,觉得不能影响村里的换届选举。” 事后,吴克喜还帮这位村民减轻了处罚。“村民有情绪,得让他说出来。碰到事情了,心态要好,多为别人想想。”这一想,便是20多年。从1998年来到芦北村成为驻村组长直至退休,吴克喜勤勤恳恳扎根在一线,帮群众化解纠纷,为百姓谋求福利,“有事找老吴”成了芦北村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努力下,芦北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绿色示范村。 驻村期间,吴克喜还和不少低保户家庭结对,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每一位帮扶对象的名字、年龄,甚至是喜好,吴克喜都牢记在心。他会不定期去看望老人,陪他们唠家常,为他们排忧解难,把自己当作那个家里的一份子。 “吴主席经常带我们去村子里走,帮助我们和村民打成一片。”芦北村驻村副组长阮旻然说,“原来镇里考虑把他调到其他村,但村民不肯,最后还是把他留下来了。可以说,他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驻的是村,结的是情;退休不退志,初心永不变。“虽然现在退休了,但我还是想继续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吴克喜笑呵呵地说,“我想以后成立一个工作室,尽自己所能,多为老百姓做实事,也算是老有所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