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侬和老伴王春梅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大门上悬挂着的“光荣之家”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房子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3间2层楼,还有个清幽的小院子,老两口平时喜欢在家种点蔬菜、养养花,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老房子虽历经三四十年风雨洗礼,显得有些老旧了,但在老两口的精心打理下,屋内干净,亦舒适。 忆往昔岁月,叹今朝变化 忆起童年的艰苦岁月,王相侬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在吃不饱的岁月,连碗边上粘着的一小粒米饭都被我舔得一干二净。” 回首这一幕幕往事,王相侬和老伴王春梅不禁感慨。王相侬是农民的后代,虽然家里很穷,但父亲还是坚持让他上学。王相侬8岁在楚门上小学,初中在干江上学,成绩优异的他,初中毕业以后就去芦浦岭门小学教书,当时他仅17岁。 “第一份工作至今记忆深刻,岭门小学办在村里的庙堂里,一个班级,20多名学生,就只有我一位老师,要教全部课程。”王相侬说,当时教学条件简陋,可能是如今的我们想象不到的,没有课桌就从村民家里拿来四方小桌椅,拼凑起来充当课桌,给孩子们上学用。在艰苦的条件下,村里的孩子们都很珍惜上学的时光。 从书本驶向深蓝,镌刻蓝色印迹 教了几年学,19岁的王相侬在东海舰队六支队18大队206成都护卫舰上,王相侬成了一名轮机手。当时一艘护卫舰海军有130多人,能成为轮机手的也就十七八人,王相侬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 在海军服役期间,有一件事让他难忘。有一年,中国自主创新造了一艘万吨巨轮,但没想到在一次开往日本济州岛的航海路线上出事了,整条巨轮沉没,船上只有59人幸免于难。当时国际舆论四起,为了平息舆论,调查沉船的事实真相,中国就派遣王相侬所在的海军部队,出航两艘军舰前去调查。在出事的地方,潜水员下海去查看,最后真相水落石出:因水下暗礁丛生,巨轮遭遇暗礁而沉没海底。得知真相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吴松码头接见了海军舰队人员,并中肯地对他们说:“中国有造船的技术,但开船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希望你们能不负使命,掌握好这门航海技术,为国争光!”王相侬说:“当时我真的很激动,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周总理从我眼前走过,感受到周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让我终身难忘。” 携手并肩前行,感悟教育变迁 说起老两口相识的过程,老伴王春梅骄傲地说:“我们是经人相亲认识的。相亲的那天正好下雨,来了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身穿海军装,脚踩高帮皮鞋,手戴上海牌的手表,样子很精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个帅小伙就是年轻时的王相侬。” 俩人认识后,也一直处于两地分离状态,一个在军队服役,一个在粮库上班。后来,王相侬退伍回来,他们俩就结婚了。王相侬退伍后在玉环县教育局工作2年,接着又回到家乡楚门区教办工作。那几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上世纪70年代,王相侬从楚门调往芦浦隔岭小学当校长,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王相侬感叹不已。 谈起几十年来教育的变迁,王相侬深有感触:“早年,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七讨饭,八教书’。在1985年前,我一个月教书的工资只有28元。而如今开始重视起教育,教师的地位逐渐提升,待遇也变好,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教学条件跟以前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学校建在庙堂里,连课桌都是借的,如今教学楼都是建得最好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再不怕风也不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