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纪念章都拿出来,我要别上,还有我的照片。”89岁的张少秋老人端坐在电视机前,招呼着老伴吴彩凤拿出他那些珍藏多年的宝贝,纪念章、日记本、茶杯、烟斗……这些老物件仿佛播放电影般将老人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肩负使命,背负民族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各军校开始招生,张少秋知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1950年9月,只是简单准备复习的张少秋,顺利考入了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军人。 “那时候都号召要参军保家卫国,有机会肯定要去当兵的。”张少秋说,他那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解放军,保家卫国,打倒帝国主义。进入军校里除了学习军事外,政治课上学习的《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中国发展简史》等课程,更是让他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951年3月底,军大分校集训结束,张少秋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由于有教师经验,文化底子又比较好,他被任命为师直属部队侦察连文化教员。时间很快来到了1952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少秋跟随部队入朝。经过近3个月的长途跋涉,1953年3月10日坐火车由辑安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朝鲜之旅。 坚韧意志,保卫红色江山 1953年,刚入朝不久,作为基层干部的张少秋被编入了第八纵队,成为储备人员,前线一旦吃紧,他将随时补入作战部队。他和战友们以山洞、破屋为居所。期间美军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前来轰炸,营地周围全是弹坑。部队无法前进,战士们全部猫在防空洞里,所带的干粮只有炒面,张少秋和战友们只能一口炒面一口雪来补充体力。 “雪冰冷刺骨,炒面干涩,混一起在口腔里咀嚼,很多战友嘴巴都吃出水泡来。”张少秋回忆从前不禁感慨,由于表现优秀,当年9月,张少秋被提升为副排长,荣获三等功一次;次年9月,他被调入政治处任秘书。1953年—1958年,张少秋因工作需要5进5出朝鲜,足迹几乎踏遍了朝鲜,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使命 1958年8月,张少秋跟随部队回到了国内,受到了群众的结队欢迎。随后,他又跟随部队去了山西、西藏等地。军旅生涯,他恪尽职守,勇于奉献。1979年10月,张少秋转业回到地方,在原玉环县委办公室一直工作到了退休。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刚解放那个时候,国家很穷,不像现在这么富强。过去的艰苦生活要牢牢记住,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但不能忘记当年的艰苦奋斗。”张少秋说。为此,他还利用闲暇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册,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不要忘却当年的峥嵘岁月。 抚摸着纪念章,翻阅着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张少秋老人说,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他虽未能上前线作战,但也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血凝成的战斗情谊,被祖国人民拥戴为最可爱的人,是他这一生无上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