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常香玉,马金凤的影响力可能稍逊一筹,可在豫剧界乃至整个梨园行,马金凤的“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比常香玉的“红白花(《红娘》、《白蛇传》、《花木兰》)”毫不逊色,也都响当当。 马金凤是豫剧六大名旦中的佼佼者,她和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及桑振君创立各具特色的豫剧旦角表演流派。幸运的是,马派代表剧目“一挂两花”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传播极为广泛,在戏迷中有着极大的美誉度,也是其他几位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她的“金嗓子”在戏曲演员里并不多见,《穆桂英挂帅》、《花枪缘》里一口气上百句的大段唱腔在戏曲舞台上相当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她80多岁率团全国演出,90岁高龄还能登台表演,不能不说是奇迹。马金凤被誉为二十世纪艺术生命最长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1995年,我赴洛阳专程拜访马金凤。时值初春,老人正好在家,面前的老人虽然年过古稀,但身穿大红毛衣,面如满月、皮肤白皙、头发乌黑、富态安详,用浓重的河南口音与我交谈。此刻,来了位退休的当地文化界领导,似乎比她年纪小,老太太高叫“兄弟!兄弟啊!”几乎扑过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拍打着对方肩膀放声大笑,聊得分外畅快。老人的爽朗热情十分感染人。说起同时代姐妹,问起常香玉等人当时的情况,她高声说:瞎了!瘫了!死了!并一一加以说明。的确,几位姐妹不是失明,就是行动不便,或已离开人世,老太太如此痛快淋漓的介绍方式让我震惊。生活中,豁达、乐观,不拘小节,也许就是她的性格!可能与其特殊成长经历也有关系。 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贫苦艺人家里,本姓崔,叫金妮。6岁随父学唱河北梆子。因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卢金凤。被赎出随继父姓,改名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演出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少年时代,她嗓子并不好,甚至由于演唱不好被戏霸踢下舞台。为了练腔,她抱着水罐扣住脸面高喊,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天长日久,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皮,形成一道深深疤痕。这样整整坚持九年,终于练出副金嗓子。马金风特别爱惜来之不易的金嗓子,甚至到苛刻地步。成名后,作为艺人少不了大小饭局和应酬,她烟酒不沾,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像鸡鸭鱼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是馒头、绿豆小米饭,甜面汤是她最爱,最多加几个荷包蛋。 让马金凤名声鹊起的是1956年晋京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她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梆子戏传统剧本《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曾得到梅兰芳具体指教,并被梅兰芳收为弟子,送马金凤一顶凤冠。1959年国庆十周年,梅兰芳把《穆桂英挂帅》移植为同名京剧,轰动一时,也成为梅派保留剧目。如今,“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已成为几乎每个梅派演员都会唱的名段。晋京演出,马金凤正值盛年,扮相漂亮,身手矫健,特别是她的“金嗓子”,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醇厚、柔韧,唱法上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一口气百余句的演唱酣畅淋漓,听着非常过瘾。她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一全新艺术行当,成功塑造了英姿飒爽、雍容大度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看完戏分外激动,称她“洛阳牡丹”。从此“洛阳牡丹”成为马金凤的艺术美称。这里,有段插曲,我在翻阅“文革”时期中国戏剧权威杂志《戏剧报》时,里面有篇批判吴祖光的署名文章,作者是马金凤,言辞犀利、锋芒毕露,痛斥吴祖光种种“罪恶”。称她为“洛阳牡丹”也是罪状之一。当时看得我目瞪口呆,五味杂陈。现在想来,那个年代,人性被异化,人人自保惟恐不及,落井下石在所难免,何况文章未必出自马金凤之手,也许有人假马金凤之名打击吴祖光。多次见到老太太,想求证此事,话到口边又咽回,怕影响老人演出情绪。 1996年,应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之邀,74岁的马金凤率洛阳市豫剧团与陕西铜川市豫剧团共同组建“中华梨园艺术团”,经一个半月排练,在梅兰芳题写剧场名的西安五四剧院演出大型神话历史剧《妖女祸国》,目的为重建盛唐东方艺术明珠“梨园艺术城”集资。马金凤在该戏里扮演皇后。虽戏分不多,但热情的戏迷还是重新目睹了这位久违的梨园大家的风采。在后台化妆间,我看到马金凤的化妆包和镜子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她说这些伴随她几十年了。但她化妆的认真精细让我记忆犹新。2003年,已过80高龄的马金凤又率团到西安演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在戏迷中激起一阵热潮。 2012年,马金凤在河南与另外几位老艺术家举行收徒仪式,她要将豫剧马派艺术传承下去。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专程到现场为其见证。祝愿这位生命力旺盛、艺术创造性超凡的老人健康长寿,为戏迷,也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