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离休干部张永旺与妻子肖月秋是在革命年代相遇相恋。1971年,肖月秋忽然因脑卒中而瘫痪,面对“濒临死亡”的妻子,张永旺不弃不离、贴身守护。42年来,在张永旺的精心伺候下,医生断言活不过三年的妻子,至今依然健康地活着。 从“红孩儿”到离休干部,从革命年代的牵手到病中的相依相偎,这爱,坚如磐石;这情,暖动人心。 1 地处南通市如皋西与泰兴、海安交界的肖家庄,曾是一块红白交替的拉锯之地,这里既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十四军的诞生地,也是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制造各种白色恐怖之地。在这里,走出了许多“红孩儿”,今年89岁的张永旺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在素有苏中革命摇篮之称的“泰一中”读书的时候,张永旺就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已经是共产党员的张永旺奉命前往如海泰边区的迮家庄、肖家庄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肖家庄,他遇到了日后成为他妻子的姑娘肖月秋。 别看当年肖月秋只有16岁,但她已经是乡里的妇女干部、支援前线的积极分子。随后的苏中七战七捷、渡江作战,无不留下了他们俩组织群众送枪弹、制作布鞋的身影。共同的革命理想让爱的情愫在彼此心中荡漾,最终,他们相爱了。 新中国成立后,张永旺历任海安县教育科(后称为局)督学、《海安报》主编兼党政负责人、县广播电台台长及党支部书记、县影剧管理站站长兼支书、县党史办与县志办主任、卫生局局长。家庭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老小相亲相爱。 1971年,病灾忽然而至,这年年中的一天,肖月秋因脑卒中栽倒在地,紧急抢救之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她全身瘫痪、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濒临死亡。肖月秋病倒之后,张永旺四处求医问药,先后去过县人民医院、解放军原124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治疗。 肖月秋住院期间,张永旺在病床前摊一地铺,做到寸步不离,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之中。 在各个医院辗转了一年多的时间,肖月秋的症状依然如故。望着病床上的妻子,张永旺的心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坚强的他经常在无人的角落黯然抹泪,他痛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与他厮守相伴的爱人今后如何生存。奔波和辛苦也累垮了张永旺的身体,看着他越来越消瘦,医生好心地劝他说,这种病是慢症,一时半会好不了,还是回家慢慢调理、精心护理吧。 2 肖月秋出院后,依然要靠鼻饲生活。为了掌握插管技术以便减轻妻子的痛苦,张永旺拜护士为老师,虚心学习,细心领会,不仅学会了插管喂食技术,而且操作起来娴熟自如。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护理,肖月秋的饮食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拔管直接喂食了,从开始只能喂一两小勺温开水逐步增加到三四勺、五六勺,直至较为正常地喂一小碗流食,肖月秋终于渡过了营养饮食关,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瘫痪病人的天敌是褥疮及其它并发症。张永旺给妻子垫上海绵以保透气,并坚持做到白天每隔两小时、夜里每隔三小时给妻子翻身。妻子小便失禁,张永旺做到勤换、勤洗、勤晒、勤消毒,确保尿布洁净。每当遇上阴雨天,他就将尿布带到锅炉间晾干,后来干脆自制了专用烘干设备。春夏秋三季洗尿布还可以,到了寒冬季节,冰冷的水犹如锋利的针刀刺肉刮骨,因为洗尿布,张永旺的手开裂渗血,关节肿大疼痛,但为了病妻,他毫无怨言。 肖月秋出院后的几年,夫妻俩居住在农村老家,那时农村供电不足,常停电。炎热的盛夏,晚上肖月秋不能入睡,张永旺就用大蒲扇给她扇风,直到她入睡,而他本人早已汗流浃背。严冬寒夜里,每次起床给妻子翻身端尿时,张永旺又冻得直颤抖。因为肖月秋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每每遇到不适感或者想起了什么事又不能表达出来时,她就会烦躁不安,此时的张永旺就像一名幼儿老师一样,一边温柔地拍打着妻子的手,一边轻轻地唱着“送郞去参军”、“组织妇抗会”、“革命十送”、“反扫荡”、“鬼子二黄都赶光”等革命歌曲和小调,希望能勾起妻子那遥远而依稀的美好回忆,忘却这难忍的痛苦。 因为肖月秋长年卧床不动,大便坚硬不通,张永旺每次都是戴着医用手套用手指将大便一点一点地掏抠出来……翻身、喂水、喂食、大小便、洗漱、理发、梳头、剪指甲、捶背按摩……所有的护理都成了张永旺的日常功课,并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按年装订的30多卷护理日记,无不让阅读者眼眶盈泪。 在张永旺不弃不离、细致入微的照料下,肖月秋虽然病情如故,但面色红润,头发乌黑,而张永旺已是满头白发。 42年中,不少好心人多次劝说张永旺:“你对她已经尽责、尽心、尽力了,不如让她好好地去吧。”张永旺摇摇头,动情地说:“战友加爱人的妻子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怎么能割舍呢?” 张永旺42年如一日精心护病妻的事迹在海安县口口相传,其精神感召力影响着身边每一个家庭。 张永旺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妻子患病后,他并没有因家有重病病人而影响工作,而是妥善安排、统筹兼顾,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张永旺离休后,一直坚持参加支部学习,同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论文150多篇。先后有数十篇文章在国家、省、市、县级24种报刊上发表。张永旺还是县“关工委”骨干成员,为教育下一代,他先后深入学校、工厂、农村巡回宣讲40多场,先后受到县级以上表彰近4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