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故乡的年俗旧事

2014-1-27 22:0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66| 评论: 0|原作者: 山东·李海流

摘要: 进入腊月,童年的歌谣便不时在耳畔回荡:胡萝卜抿抿甜,过了腊八快到年……过了腊八,城里、乡村就开始有了年味。城里的街头巷尾增添了不少年画春联门市,卖烟花爆竹的小贩摆起了摊点;乡村的年集上红红的春联摊一个 ...


进入腊月,童年的歌谣便不时在耳畔回荡:胡萝卜抿抿甜,过了腊八快到年……过了腊八,城里、乡村就开始有了年味。城里的街头巷尾增添了不少年画春联门市,卖烟花爆竹的小贩摆起了摊点;乡村的年集上红红的春联摊一个接一个,赶年集的父老乡亲更是摩肩接踵,年集上的年货应有尽有……

在乡村,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进入腊月后,乡亲们就为过年忙活开了。忙碌中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农历二十三,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供品,意为灶王爷饯行。有的人家对着灶王爷画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的话语。辞了灶年,家家买对联、买鞭炮、割肉、买鱼、买菜、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剁肉馅、包水饺……天天在欢笑中忙碌到大年三十,乡村处处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尤其是那满幅大红大绿、满载祥瑞意趣的传统年画,为人们留下了悠长的年味回忆。

过好欢乐祥和的中国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有人说,除夕好似一坛酽酒,从岁首酿造到岁尾,等到这一天供人一醉;有人说,除夕好似一笼年糕,从年初煮烧到年末,等到这一天供人一甜。除夕,乡村人要守岁,全家人欢聚一堂,边吃饺子边谈笑风生,直至午夜。当午夜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在家中摆好供品,便噼里啪啦地争放第一挂鞭炮,迎春接福。此时,年味到了顶峰,乡村四野,鞭炮声此起彼伏,风里飘着年味,雪里裹着年味,水里浮着年味,大地喷射着年味……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去拜年。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开始燃放鞭炮,先拜先祖,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便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完水饺后,开始到同族长辈和亲友家拜年。乡村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近族和邻居的长辈,再去远处各家拜年。初二是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丈夫到妻子父母家里去拜年。初三初四这两天一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很多人家吃馄饨,以示兜财。从初五到十五这十天的时间,民间一般都要举行各种娱乐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

忙完初一忙十五,在这一天,人们过年的余兴未尽,常把正月十五当小年过,一是吃水饺或汤圆,二是点面灯、挂灯笼、放礼花。农家巧妇用高粱面、白面和豆面混合做成小粮食囤形的“十二月灯”,再做些形似小鸡、小鸭、鲤鱼等形状的面灯。傍晚时分,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提着形状各异的灯笼聚在一块,燃放烟花,观赏灯展。

一年又一年,乡村的年俗在传承中变迁,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年味,为年俗添入新的时代文化因素。这约定俗成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心理却一直在华夏儿女中延续着,并流淌于每一代人的文化血脉中。过年的日子里,淳朴的乡亲们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祖先崇拜信仰,保留着朴素的忙年和那些洋溢着浓浓年味的年文化符号,表达对生活安康与社会和谐的理想及祈求。

如今我身居闹市,但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中那浓浓的“乡村年”,因为那是一种质朴的文化形态。而今,年味淡了,因为过去过年年味浓在“吃”“穿”上,一年省到头,就是盼过年,过年可以吃几天好的。现在物质丰富了,吃不愁,穿不愁,天天在过年,所以年味难以再出现一年一度的高峰时间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种年味在升腾——交通便捷了,通讯发达了,物质丰富了,生活精彩了,文化年味浓了,洋味浓了,情味浓了……中国人找到了充满现代气息且富有个性化、多样化而又不失传统内涵的新年味。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