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充分引导老干部发挥优势,突出红色宣讲、绿色振兴、古色文化,把助力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贯穿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成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一、突出红色宣讲,美了心灵聚了百姓 1、现身说法,尝原味。组织老干部红色宣讲团成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等一批老同志,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开展红色宣讲活动。李梅东、陈连方、陈吉香、梁景方、蔡小法等老同志,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分别为返乡流动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机关干部、教师和学生等,讲述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台州故事、路桥故事,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线上宣讲,常回味。结合全省“百年回眸·百个故事”云接力活动,以及全市老干部口述党史微故事活动,各镇(街道)积极引导广大老干部、老党员录制红色微故事短视频,发现、记录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历史,接受党史教育和精神洗礼。退休干部王锦荣作为戴大夫故居的讲解员,率先拍摄视频,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当年革命先辈为了解放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艰辛历程,让大家了解我们党光荣历史和传承红色记忆。路桥区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已推出党史宣传内容160多篇。 3、薪火相传,添新味。老干部开展红色宣讲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一支政治可靠、熟悉理论、掌握政策、热爱宣讲的年轻宣讲队伍,开展“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讲党课、述初心活动,戴大夫故居义务宣讲员王锦荣加入星火宣讲团,培养了一批成员,实现从一帮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流动陪读团老伙计们到如今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星火宣讲团”。 二、突出绿色振兴,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1、聚焦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之力。充分发挥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熟知路桥自然条件、土壤属性、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长和优势,聚焦乡村振兴,动员和组织退休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帮助乡村问诊把脉,开展“银领先锋·老干部带货助农”志愿服务活动等,壮大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如桐屿街道老干部苏坚,退休后长期忙碌在为农户指导、培训的第一线,成为农户的专业指导员。 2、聚焦生态保护,筑牢乡村振兴之魂。路桥区相继成立“五水共治”老年志愿队、多城同创服务队等,为绿水青山保护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新桥镇退休干部陈世林拥有丰富治水经验,退休后仍每天坚持沿着河岸走走看看,腰包随身携带卷尺、笔记本、笔,继续在治水路上发挥余热,同时在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等治水一线带领年轻干部成长。螺洋街道退休干部余继春组织了巡河队,带着钉耙、铁夹、垃圾袋等,在管辖范围内来回巡查,最后把问题汇总交由街道解决。 3、聚焦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组织退休老干部开展“走、看、促”活动,实地踏看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发挥老干部“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发展出谋划策。如教育系统老干部开展了“银发观乡村”活动,来到螺洋街道水滨村参观生态湿地、文化礼堂,感受村庄的新变化;峰江街道老干部走进花木城,开展“垃圾革命、养绿护绿”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三、突出古色文化,美了生活乐了百姓 1、发挥特长创文化;老干部充分发挥自身创作优势,在诗歌、曲艺、书法、路桥莲花等方面积极创作作品,传播正能量。路桥艺友社自1987年成立至今,坚持每周日固定活动,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本地传统文化,采用鼓词、三句半、越剧等形式,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疫情期间,路桥区老干部正面发声,以笔为剑、以墨传情、以歌言志,创作了一批作品,路桥街道综合文化站三任退休站长策划、创作出方言快板书《万众一心抗病毒》、方言三句半《扛鼎拔山敢担当》、路桥莲花《战疫情颂党恩》等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受到广泛传播。 2、发挥余热送文化;在自身参与文化活动基础上,坚持将路桥多元文化送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编排文艺节目、送文化下乡、亲子共演等形式的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宣传。路南街道退休干部蔡啸自2008年来每年坚持53场基层评书展演,广受好评。 3、发挥优势育文化;老干部积极参与“名师带徒”育才工程,与乡村中青年结成师徒对子,教学传习,授徒传艺,形成老中青三代专业传承梯队。退休干部王宗元积极宣传非遗文化进学校 ,2011年在路桥实验小学增设“路桥莲花”课程,并组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莲花社”,仅2019年就培养出小莲花演员近百人,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