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道出了一对农村夫妇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多生孩子而到处流浪、自讨苦吃的辛酸。20多年过去,人口老龄化问题让我国政府对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微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于提倡和实施了30多年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顺应时代要求和民心之举。 我国为什么要在当前放开“单独两孩”政策?新政策出台后,一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是否准备再生育一个孩子?落实这一顺应民众期望的生育政策,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新闻背景 人口老龄化倒逼计生政策微调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回答记者“为什么选择在现阶段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时表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下三大背景,当前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条件成熟、时机有利。 背景一: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2.1为世代更替水平,代表其新生人口正好弥补上一代人的数量。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1.6,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我国现阶段人口总量仍然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惯性趋弱。2011年,中国15岁~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8亿人的峰值,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1.1亿人的“小高峰”,之后趋于减少。育龄妇女结构的变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如果仍然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会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势必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目前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生育率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保持人口的均衡发展,防止老龄化程度过高。 背景二: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 生育率水平下降导致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首先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2012年,我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将导致“用工荒”,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是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大幅减少,社会化养老负担加重。再次是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近20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在高位徘徊,2012年仍高达117.7。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可延缓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的速度。 背景三:家庭人口规模持续缩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许多年轻夫妇完全摒弃了老一辈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自觉遵守“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有的或因工作、生活压力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不孕而被动放弃生育;有的则基于抚养孩子负担重而主动放弃生育。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户均3.1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减少0.34人,与上世纪80年代初户均4.43人比较,下降1.33人。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家庭的传统功能有所弱化。通常来说,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则是人口学意义上的高风险社会,其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持续挑战。应对这种挑战,要逐步走出低生育陷阱,恢复人口的自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单独两孩”将在政策上终止“4-2-1”的家庭结构,取而代之的是“4-2-2”,这样,便优化了中国家庭的代际结构,增强了家庭人力资源。 记者调查 你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吗?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从1982年开始执行,1984年后有所调整,比如农村户口夫妇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如今“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又有多少符合这一政策的育龄夫妇准备再生育一个孩子呢? 调查一:准备生,两个孩子不孤单 刘辉霞(33岁,公务员):像我这样的独生女很孤独,遇到父母生病住院等事情,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有人轮换照顾父母了。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家,感到很害怕。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个弟弟或者妹妹陪着该多好。老公家有3姊妹,有什么困难总是相互帮助,照看父母可以各自分担义务。我儿子6岁了,不希望他跟我一个样。我和老公准备再生一个,让儿子有个伴,将来家里有个什么事,也有人分担。 夏芳芳(27岁,事业单位职工):我老公也在事业单位工作,我们家经济上还算过得去。对于“单独两孩”政策是否放开,我们已经关注多时了。成长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我感到非常好,也得到同龄人的羡慕。但老公是独生子,自小就在孤单寂寞中成长,性格有些孤僻。我认为,一个家庭两个孩子除了相互陪伴,对学习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孩子更懂得照顾人,不会认为所有宠爱和钱财等东西都是自己应得的。现在国家政策允许,我们打算再要一个孩子。 调查二:不准备生,养育孩子成本高压力大 章涌(28岁,国企职工):现在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一个足够了。我的孩子今年3岁,刚刚上幼儿园,加上学费,他一个月的固定开支要1500元钱。以后还要上中学、大学,家庭开支会越来越大。我和老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再生一个,实在养不起。 欧阳菲红(35岁,公司职员):养个孩子太操心,特别是孩子有个小病小灾的,家长也跟着受折磨。实在没精力再生一个。我感觉生养一个孩子,母亲要作出很大的牺牲。我生女儿时是剖腹产,回想起当初生她的过程,就感到很害怕。现在自己年龄大了,高龄生育危险大,还是不打算冒险生第二个孩子了。 调查三:生与不生,一道“纠结”的难题 张凤娇(30岁,银行职员):我和老公已经生了一个女孩,但公公婆婆还想要个孙子。以前只准生一个,公公婆婆没办法逼我们,现在“单独两孩”政策出台了,公公婆婆第一时间赶到长沙,并住了下来,专事“催生”,他们还把思想工作做到了我娘家人那里,现在我的父母也每天来电话劝我做生第二个孩子的准备。我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在产房里痛了两天两夜,感觉是受罪,不愿再生了。老公也担心我再度怀孕生产会有危险,不同意再生。没想到婆婆却甩出“狠话”,如果不给他们家里再生个孙子,就让我和他儿子离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小花(29岁,全职太太):听到放开“单独两孩”生育政策,我很开心,决定趁年纪轻赶紧再生一个孩子。可出生于“单独”家庭的丈夫坚决不肯,称现在养育孩子压力太大。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7岁的儿子听说自己可能要有弟弟或者妹妹后,天天闹情绪。生与不生第二个孩子,让我心里很“纠结”,感觉自己是这个家庭中最无“话语权”的一个。 专家建议 配套服务措施不能少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放弃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年轻父母,主要是考虑高龄生育风险大、养育孩子负担重等因素。因此,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在放开“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的同时,有关部门还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 建议一:全国需确定最后限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在时间上不搞全国一刀切,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但时间跨度不宜太长。表面上看,让各地自行制定放开的时间表,有着因地制宜的好处,而实际上却容易出现不公平。赋予地方自由裁量权,会出现有的地方的“单独家庭”已经喜上眉梢,而有的地方的“单独家庭”却在焦急等待。最关键的还在于对于一些“单独家庭”来说,岁数是个较大的问题。有的已经超过了最佳生育期,如果有的地方要推迟三年五载,对于年龄大些的育龄夫妇来说会因为地区差异带来生育权的不公平。“时间跨度不宜太长”,这个标准如何理解?对于地方而言,多长时间是“太长”,多长时间是“合适”?“单独两孩”政策在实施时间上的“单独约定”,给各地的执行留下了漏洞,这种自由裁量会造成政策执行中的不公平,比如在这个地方可以现在就生,而其他地方就需要等上若干年。因此,建议全国确定最后的实施时间表,防止政策实施时产生矛盾。 建议二:各类服务要随之跟进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查,全国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策的夫妇中,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但由于实施的“时间差”,会导致各地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不排除“扎堆生育”在局部发生,因此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做好优生保健准备。当前符合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独生子女中,年龄大的已经有30多岁甚至更大。对于她们来说,生育会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做好胎儿出生缺陷防范。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层面为她们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其次,要做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对准备。假如在一定区域内,符合“单独两孩”的人较多,而他们的生育意愿又很强烈,就会使相应公共资源出现短缺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基数不大的小城市或县城,公共资源保障的弹性很小,再加上资源原本不足,出生人口哪怕增加不多,幼托、幼保、幼教机构等公共服务就难以满足。同时要设法规范幼儿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收费,切实减轻养育孩子的负担。这要求各地服务要随之跟进,防范于未然。 建议三:相关地方性法规需修改 各地除了要坚决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新政策外,要尽快修改现有的《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的计生奖励与处罚规定。比如过去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主要针对城市一孩和农村部分两孩,现在“单独两孩”合法了,这些家庭或许应该纳入奖励扶助对象。每个月5元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奖励或可大幅度提高,以鼓励自觉少生的家庭。更进一步,计生利益导向可探索以奖励合法生育为主,以处罚违法生育为辅,为逐步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处罚创造条件,做到引导生育不靠“罚”而靠“奖”;计划生育不靠硬性管理而靠优质服务。“单独两孩”政策的放开,可理解为部分生育计划从国家下放到个人手里,因此,个人不能自己省略掉“计划”这一确保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应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工作。 相关链接 女性生育二胎的好处与特别提醒 好处一:巧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女性生育状态严密相关的的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这种神秘的疾病很多方面还都不明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患病女性每月的周期性排卵中止,这种疾病的“进展”也会因此被强有力地遏制。所以,对于这个很难治愈的疾病,怀孕及至生育是“治疗”的最有效方法,而且副作用最少。 好处二:推迟更年期和提高免疫力 女人一生的排卵数额是有限的。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激素的作用,体内卵巢暂停了排卵,直至哺乳期的第4至6个月才恢复。卵巢推迟一二十个卵子的排出,会使妊娠期和哺乳期较久的女性更年期推迟到来。科学研究证明,怀孕和分娩可使身体的各种机能得到锻炼、整合与提高,增强排毒、抗感染、抗癌及抗心血管病的能力。 好处三:减少卵巢癌发生几率 怀孕让女性体内产生一种抵抗卵巢癌的抗体,它能有效地阻止卵巢癌的发生,而且怀孕的次数越多、初次怀孕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调查发现,30岁以后生孩子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几率,要比未生育过的同龄女性低58%左右。调查还发现,母乳哺养超过三个月以上同样会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几率。根据女性在孕期卵巢会自动停止排卵的事实,专家推断:排卵比较少的女性,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从未怀过孕或没有哺乳过的母亲更易患乳腺癌。 特别提醒:“高龄妈妈”备孕须知 专家表示,女性最佳生育期是24岁~29岁,最好能在34岁前完成生育。女性35岁以后卵巢功能下降,易导致怀孕难,流产几率也比较大。年纪增大后,身体容易发生染色体改变,导致唐氏综合儿几率增加。因此,高龄妇女孕前要多做检查,及早发现疾病及早作治疗。另外,高龄孕妇还要补充叶酸、维生素等,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