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这一辈子我一定要对得起胸前这枚党章。”1971年,年仅22岁的曾瑞贵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时,便暗下决心要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做好每一件事。回首数十载光阴,他恪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中“对党忠诚,积极工作”这句话。 相信“天道酬勤”的曾瑞贵16岁那年选择成为一名篾匠学徒,始终勤勉刻苦地积极工作生活着。作为一名手工业者,他的月收入能达到40多元,大大贴补了家用。可19岁的曾瑞贵毅然选择了入伍。被问到放弃了这么高收入的职业是否会可惜时,他摇摇头道:“服兵役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有保卫国家的义务和职责。” 时隔多年,曾瑞贵还能背诵入伍时学的毛主席经典“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他告诉记者,“老三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以此为准绳要求自己,警醒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最感激的就是党和国家给了我学习进步的机会。”新兵训练后,300多名新兵中只有2名新兵被选到学习有线载波通信这个机要工作岗位,曾瑞贵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好学,他从军过程中得到很多学习机会,曾多次被选送到军分区教导队、省军区教导大队参加军事政治理论学习,被调到温岭县人武部工作后,还被选送到台州军分区学习了新闻报道,几乎走遍了整个台州,报道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新闻,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1979年转业回玉环的曾瑞贵任沙鳝人民公社驻村干部,同年年底,提任为沙鳝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1980年4月,他担任沙鳝人民公社主任一职。1981年2月,他成为沙鳝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兼主任。1983年,他被调往青马乡任党委书记。 不管在什么岗位,曾瑞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色,吃苦耐劳抢在前。他担任青马乡任党委书记的三年里,调整了该乡的产业结构,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让青马乡的工业产值翻了数番。 “记得那时候芦浦的工业产值已超千万元,可是青马乡一年的产值仅35万元。”曾瑞贵说,他明白想要产值大幅增长,必须引进优质企业,服务好中小企业,“我引进了3家产值上百万的优质企业,还帮助企业解决了工业用电问题,尽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他来到青马乡的第三年,该乡工业产值就达到了700多万元。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提出围垦养殖,积极发动农户养殖对虾。农户们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帮他们联系了农业贷款,让1000多亩围垦养殖对虾事业轰轰烈烈地启动了起来。 1985年,曾瑞贵被调往县府办行政科工作,后又担任过县民政局副局长、县老区办主任等职务。1993年6月,他成为县水利局副局长,同时任漩门二期副总指挥。“我就是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他笑道。 作为领导的曾瑞贵不是坐在办公室指挥别人干事,而是始终奔波在一线,经常从早上7时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全县79条海塘,共有364个缺口,他亲自一个个排摸,给每个缺口都定了修复时限。期间,他还不忘充实自己,到省水利干校学习专业知识。 高强度的工作量透支了他的身体,得了肝癌。可他没有选择手术治疗,而是从杭州的医院里扛了一麻袋中药回家。从此,他白天下乡干活,晚上回家煎药,每天都随身携带3个热水瓶的中药当水喝。“我爱人是一名教师,晚上要在学校上夜自修,所以熬药都是我自己来的。”当过兵的曾瑞贵骨子里有一股子韧劲,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有时候到村里工作会议开到凌晨2时,回家后他还通宵帮家里割晚稻,一夜没合眼,到点又去上班。 不知是那一瓶瓶的中药起了作用,还是癌症也怕了这位“倔老头”,在喝了两年的中药后,曾瑞贵的肝癌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他并没有学会惧怕,仍一心扑在工作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9年,50岁的曾瑞贵退二线了,可还是忙个不停,担任了漩门三期工程副指挥。筹备工程阶段,他一个月不到跑了数十家单位,盖了30多个公章,还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报告,并三易其稿。 2009年,距离退休仅5个月的曾瑞贵竟又接下了一个“大活”——任玉坎河治理指挥部副指挥。始终心系水利工程的他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专业知识丰富的优势,跑了无数次现场,和玉城街道、相关社区对接,向沿岸群众宣传解释,和沿河企业沟通,沿着整条玉坎河找出严重的淤积点,制订治理方案。顶着寒风酷暑,清淤排污,一点点地“挖”出一条畅通的河道。 退休后的曾瑞贵凭借着多年基层水利工作经历,又积极投入到玉环水利史料的编写工作中。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玉环水利了如指掌,哪条河、哪个渠,皆如数家珍。为了编写史料,他又开始实地查验、搜集资料、多方求证,终于完成了《玉环县志·水利篇》以及《玉环党史》中水库建设和海塘建设篇目的编写工作。 这一辈子,曾瑞贵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每一项都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褒奖,而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共和国最美同龄人”。“希望我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这个称号。”曾瑞贵说。 在曾瑞贵眼中,自始至终,自己只是一名忠于组织、忠于人民的普通共产党员,做的都是平凡的事。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才拥有最触动人心的力量,他的事迹将激励更多年轻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