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玉环市大麦屿街道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给自己找了一堆事情做,而且做的事不仅让自己快乐,还能让更多的老年人快乐,并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他就是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省“乡村文化能人”赵章定。 赵章定1949年出生于大麦屿街道火叉口村。虽然火叉口村位于公路沿线,却也远离热闹的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在这样偏僻的村庄里,却出现了全省第一家村级老年电大,还被评为省级示范教学点;在居家养老服务遍地开花的情况下,这个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凭借出色的管理和服务被大麦屿街道相中,升级为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被评为省级示范点。 “我们这个村老人多,而子女大部分外出打工或者办厂,没时间照顾老人。”看到忙碌的年轻人不放心家里老人,赵章定心里萌生了改善农村老人生活境遇的想法。 于是,当赵章定在2009年当选为火叉口村老年协会会长时,就开始摸索农村老人养老新模式。 “我们村当时有老人200名左右,我就想是不是搞个集中学习,把分散且长期独居在家的老人聚集起来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学学新知识,帮助老人打破单调封闭的生活闭环,也能了解老人们的需求和想法,精准地解决养老问题。”赵章定说。 经过前期民意调查,老人们表示很需要这样的活动,于是赵章定将每个月的15号确定为“学习日”。 一开始,赵章定凭借30多年的基层宣传经验由自己来讲课,并用当地老人能听得懂的平阳话讲,以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起初听课的老人有70多名,很快人数就达到100多名,学习时间也从提前通知变成约定俗成,只要时间到了老人们就会主动过来。然而集中学习几个月后赵章定发现,单靠村里老年协会里的几个人讲课根本无法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就引进浙江省台老年大学的视频资源,在家门口办起了老年电大,并邀请玉环相关部门专家和工作人员来讲课。 生活内容丰富后,村里老人的精神面貌也大大改观。由于赵章定积极热心老年事业,2013年民政部门就派他去杭州、宁波等地参观学习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这趟行程,让赵章定见到了农村养老更美好的前景,回来后更是积极地向村两委汇报,希望把更先进的养老模式“搬进”村里,造福更多老人。 “村里老人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也想让他们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大麦屿街道火叉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谢宗阳说,当老赵提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村里非常支持。 有了村里的支持,火叉口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成功申报了当年我市的“一事一议”。资金到位后,赵章定亲自查看设计图,又让家人出资完善服务中心的生活设施,并把这个投资300多万元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得井井有条,能综合运转老年电大、老年中大型活动、托老服务、残疾人之家等多项功能。 近几年,赵章定又搞“新花样”,夫妻俩带头在村里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带动村里老人锻炼身体、提高体质。“我‘折腾’出这么多事,只是希望村里每一位老人都能身心舒爽地安度晚年。”赵章定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