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村口第一家是石爬专老人的家。石爬专老人说,自己当时根本没认出来,眼前的人就是总书记!所以当习近平总书记拉着她的手,问她认不认得自己时,石爬专老人说:“认不到,您是哪里来的稀客?”村主任赶紧介绍道:“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却亲切地拍了拍石爬专老人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勤务员”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生动表达,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特别定位,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份的鲜明标识。 殷树山,1926年生,18岁参军,20岁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90年从岗位上离休。离休以来,无论寒来暑往,还是节假平常,殷树山把关爱社会、服务社区当成了他的全部生活和工作,他日思夜想、殚精竭虑的是,怎样力所能及地为需要帮助、需要救助的人们送去关爱。 一、扎根社区,为民服务 离休后的殷树山仍住在威海市环翠区塔山社区同心路5号楼。殷树山夫妇的一天基本从凌晨四五点开始,一出门便一人一把扫帚。“春扫尘土夏扫雨,秋扫落叶冬扫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扫,日日清,日清月洁日日净,三十多年如一日。”这则殷树山自己编写的话,就是他和老伴每天清晨的真实写照。于他们而言清扫卫生、美化环境,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恒久不变的习惯。 曾经居民在小区绿化带种菜是常态,有着先进社区管理理念的殷树山则执着地要把所有“菜地”都恢复成绿地。他一方面坚决制止种菜行为,一方面又从大儿子承包的菜地里运来蔬菜,免费分给大家。连送几次之后,谁都不好意思在绿化带里种菜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殷树山的绿化队伍中。 30多年来,他带领居民共栽种绿化苗木24万余株,高峰时小区里形成了120多块绿地,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他们的努力和带动下,塔山社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花园社区”。 二、扶危济困,爱暖威海 1951年,25岁的殷树山从部队转业到荣成工作,遇到一个连写字的石板都买不起的男孩彭寅生,他决定资助这个男孩上学,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彭寅生是殷树山公益之路的起点,此后的60多年里,他和老伴儿刘彩凤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改变了许多寒门学子一生的命运。 上不起学的孩子要帮,因病致贫的家庭要帮,无依无靠的老人也要帮,殷树山时刻把身边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慷慨解囊,有难就帮。据粗略统计,这对普通的老党员一生中各类捐款总额达100多万元。 捐款助人时一出手就是成千上万,而对于自己的生活,殷树山夫妇却节俭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夏天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衣,冬天棉衣外罩一件中山装,一顶帽子戴了30年,一条围巾围了40多年,这是殷树山几十年来的穿衣标配,他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坚持了一辈子。 殷树山的两个儿子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一般,但殷树山觉得只要儿子们能够自食其力,生活能够过得去,自己就不再额外帮衬,他把钱都用在了更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身上。 三、全心全意,发光发热 1998年,为了给居民提供一处读书看报的文化场所,在殷树山的倡议下,塔山社区居委会收回了对外出租经营的门面房,成立了社区书屋,殷树山、刘彩凤顺理成章地成为义务管理员。不足20平方米的小书屋从此成了两位老人服务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和志愿活动的根据地。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党员群众聚在一起读经典书籍、读时事报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共同交流读书体会,开展公益活动。 注重精神传承的殷树山,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民俗文化培育。在殷树山夫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跟着他们清扫社区卫生、看望独居老人、到福利院做义工等,殷树山先后带领做义工的学生已有上千人。 殷树山先后荣获“威海十大公益人物”“省级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全国好邻居标兵”等荣誉称号。2017年,刘彩凤和殷树山先后离世,按照老人遗愿,他们遗体均捐献给了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用于教学科研,为社会做最后一份贡献,向人们展示了人民勤务员的真正本色。 当好人民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为老百姓做事上。心中有没有人民,关键看心中是否装着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是不是真正的人民勤务员,关键看解决了多少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广大党员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要多为老百姓做事、勤为老百姓跑腿。“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们要永远与人民在一起,做人民的勤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