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季德声:铭记峥嵘岁月 淬炼抗战精神

2021-11-4 15:34|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495| 评论: 0|原作者: 倪铭娴|来自: 中共玉环市委老干部局

摘要: 回忆起那段愈发遥远的烽火岁月,翻阅着一张张老照片,抚摸着纪念章,浙江玉环市抗美援朝老兵季德声的记忆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枪林弹雨、峥嵘岁 ...

回忆起那段愈发遥远的烽火岁月,翻阅着一张张老照片,抚摸着纪念章,浙江玉环市抗美援朝老兵季德声的记忆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枪林弹雨、峥嵘岁月……87岁的季德声依旧历历在目。

夜跨鸭绿江 奔赴前线

1950年季德声报名参军,成为61师卫生学校一名学生,学习急救、护理等知识。1953年,季德声跟随部队从江苏太仓前往吉林通化,在通化休整。3月的一个夜晚,部队趁着夜色跨过了鸭绿江。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季德声入朝后经历的第一场战斗。1953年4月,“联合国军”被迫放弃军事冒险计划,与中朝方面恢复中断6月之久的停战谈判,为促成停战,中朝人民军队开始对“联合国军”展开进攻。当时,季德声所在部队就收到了开赴前线参与金城反击战的命令。

“我们只能夜里行军,每次敌机经过时,公路沿线设置的防空哨会鸣枪警报,我们就会隐蔽起来。”季德声说。

部队行军时,季德声被暂调至收容组,专门负责收容行军途中的伤病人员。一天夜里,部队行至朝鲜一个大集镇——洗浦里(音译名)。这是一个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由于物资运输车辆往来频繁,敌机不定时前来轰炸,到处是破碎的砖瓦和倒塌的围墙,找不到一处完整的房屋。“因为路段特殊,上级要求我们跑步前进、快速通过封锁线。”就在快要通过封锁线时,一名战士因激烈跑步腹痛难忍,疑似阑尾炎发作,收容组决定原路返回,将病员转送至后方医院。

看似简单的任务,在当时却困难重重。过封锁线时已是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收容组几个人手抬担架,踩着断砖残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还要不时躲避敌机的轰炸。“一有轰炸,我们就立即扑倒,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根本不知道哪条路能到后方医院,整整步行了7个小时。”季德声回忆道。

将伤员平安送进后方医院后,季德声和战友饿着肚子立即折返,追赶前方部队。“我们追上部队时,炊事班给我们留了饭菜,大家就狼吞虎咽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那顿饭可真香啊!”再次说起这件事,季德声眼里依然闪着光。

克服艰苦条件 坚韧向前

1953年7月27日,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按照停战协议,中国人民志愿军需在规定时间内撤除非军事区内的枪炮弹药等军事设施。季德声所在连队参与其中,为搬运设施的战士们不间断提供饮用水。

当时的朝鲜正值盛夏,天气异常炎热,对搬运物资的战士们来说,缺水是最大的“敌人”。“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一群刚入伍的小伙子要背上50多公斤物资在山路爬行,体能消耗很大,时时刻刻需要补水。”季德声说。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烧水给战士们解暑也并非易事。没有锅、没有柴火、没有水,季德声和战友克服困难,从远处山边小溪取水,到敌人撤退后的仓库里找来弹药箱,铁质的洗净当锅,木质的打碎当柴,石块砌灶台……很快,运输沿途设立的3个开水供应点就顺利“开张”了。

天气热,烧水速度跟不上战士们的饮水量。为了让火烧得旺一点,季德声和战友们想到从废弃弹药包里拆出火药,一把把往火里抛,火势变大了,一锅水很快就烧开了。烧好热水后,他们又把水抬到溪水里冷却,这样轮回交替供应,供战士解暑的水就一直续着。

“虽然我是卫生兵,但只要部队有需要,我能随时切换自己的工作状态。就算当‘烧水工’,我也会认真做好。”季德声说。

从医救死扶伤 使命如山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季德声随部队继续驻扎朝鲜,参与战后的恢复和建设,直至1958年1月才回国。

回国后的季德声被安排至温岭城关镇整风办公室,参与卫生组的整风学习。当时大办乡镇医院的热潮在温岭掀起,筹建城关医院(温岭市中医院前身)的任务落在了季德声肩上。1958年8月1日,在季德声带领的一群人共同努力下,城关医院正式成立,成为当时温岭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巨大跨越。

两年后,季德声调到玉环工作,任玉城保健院副院长,此后,在从医这条路上一直干到退休。

退休后的季德声喜欢看书看报,打打太极拳,生活既简朴又有规律。季德声还乐于和老战友聚会,一起畅聊当年的烽火往事,几乎每次聚会都会合照留念。翻开季德声家中的相册,里头珍藏着不同时期他与战友的合影,照片里每位战友的名字,季德声都能脱口而出。“这些并肩作战的战友,都和我一起见证了祖国的强大繁荣。”

最新评论

回顶部